关于智能车辆底层技术路线的争论不可避免地成为智能车辆的核心话题之一。
更早的时候,智能车的概念并不流行,车载信息娱乐体验并没有成为市场的主流需求。成熟的安卓系统为大多数汽车公司的智能主张提供了一个“廉价的措施”,并有统一汽车机器的势头。
但是,随着“软件定义车”概念越来越普及,软件、车载环境和硬件的融合成为关注的焦点,Android系统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出来。
尤其是特斯拉在Linux上孤独的长征,虽然极其艰难,却渐渐结出果实。加上BBA等奢侈品牌的支持,Linux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大大增加,甚至被认为未来可能取代Android,成为车机系统的主导路线。
Android orLinux——难选择题
但是,选择Android还是Linux还是一个难题。
从技术上讲,Android并不是一个能跟得上Linux的操作系统,只能算是后者二次开发的产物。其本质是一个由LinuxKernelJAVA开发的简化虚拟机,有自己特定的加载环境,即移动终端。之所以在现在的汽车上流行,最重要的原因是门槛够低。
门槛低的背后是成熟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已经为Android系统搭建了丰富的软件资源;同时,经过多年的打磨,Google已经成功为其制定了详细的开发/设计规则。
这种情况下,上游厂商很容易设计出基于Android的MCU控制板方案,车企也很容易采购到这些方案,稍微包装一下就可以自己使用。这对于许多缺乏自身R&D能力、希望快速推出智能汽车并为其产品创造差异化卖点的汽车公司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但是,Android说到底是为移动终端搭建的系统,简单粗暴的移植到车上。不仅很难适应汽车,而且更难与汽车的其他部分融合。
所以从Android魔变中体验汽车系统,一言难尽。有巨大的屏幕和巨大的应用,但是功能很无味,体验远不如手机。炫酷车载机输给10元手机套的案例比比皆是。
当然,如果你投资深度优化,也可以得到一个基于Android的好系统。比如小鹏、威来等新造车势力,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显示和操作逻辑,定制了娱乐应用,在Android允许的范围内,将车-机系统与驾驶、汽车控制等基本信息进行了整合。
这里的可定制性和集成性是Linux系统最大的优势。
Linux是一个完全开源且稳定的操作系统,是基于最本机的C语言开发的,历史悠久。很多熟悉的系统都是基于Linux的二次开发。由于其原始性,Linux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高度可定制性,并且与硬件具有无与伦比的兼容性。选择开发一个基于Linux的汽车系统就像是在白纸上画图,可以将系统功能集成和界面设计的决策权最大化在自己手中,这也是特斯拉和BBA选择Linux的根本原因。
但是,仅仅是因为借鉴白皮书,Linux系统就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缺乏第三方资源,可适配使用的车载应用较差。人们日常使用的应用程序基本上不是为Linux系统开发的。所以特斯拉的汽车体验不错,但是经常被用户抱怨缺少一些汽车娱乐和服务应用。
车载小程序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想法
当然,在特斯拉的V10版本系统中,一些常用的娱乐和服务应用纷纷上车,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态短缺的问题。
然而,事情并不简单。有行业开发者指出,特斯拉目前移植的生态是基于Linux的web版Application,而不是我们习惯的app。所以无论是和移动终端同步,还是和各个应用的账号系统同步,都无法保证。所以特斯拉还是需要进一步解决这种体验问题。
BBA的奔驰和奥迪寻求“曲线救国”,在Linux系统上挂接Android解决生态问题。
对于许多其他汽车公司来说,光是生态贫困就足以阻止他们追随Linux,转向更为“即插即用”的Android。
但是,即使是Android,在汽车应用生态上也并不完美。
/09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201228/20201228132319_a64e56d82e2064491e888b32c6b3488b_4.jpeg">魔改安卓的局限性,在业内已是共识。即使抛开兼容性差、融合度低的问题,单就车机的使用体验而言,也难称理想。谷歌似乎也意识到,现有的安卓只适用于移动终端,于是推出专为车机开发的AndroidAutomotiveOS,搭载的第一款车是极星2。
但是,这个新系统虽然也叫安卓,却更像个独立系统,显示与交互逻辑更适合车端,与现在的安卓明显不同。最大的区别则是,所有第三方应用,再也不像传统安卓商店那样来者是客,而是需要经过谷歌强度更高的审核之后,才能开放下载。
两难的处境下,车载小程序适时地提供了一种"破题"的思路。
小程序在移动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最大的优势,在于云端更新,无需下载,但能实现App的大部分功能体验。对车端而言,它提供了一种随时响应、即用即走的解决方案,不至于给系统增加太多负担。同时,小程序开发门槛低、成本也低,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将移动端的海量应用生态带上车。
正因为上述优势,车载小程序越来越受到车企、科技大厂和广大开发者的重视,成为公认的车载应用生态最佳解决方案之一。目前,BATH等大厂均已涉足,其方案也开始在一些新近上市的车型中搭载。
Linux终获破局希望?
不过,即便车载小程序,也无法回避底层系统兼容性的问题。
实际情况是,目前绝大多数车载小程序,都是基于安卓系统开发。对应用生态更为渴求的Linux阵营,因为势孤,在科技大厂和开发者那里的优先级只能排后。
随着今年宝马宣布腾讯小场景登陆iDrive7系统,这一局面终被打破。
作为少数坚守Linux阵营的品牌之一,宝马在其车机系统中纳入车载小程序,意义可谓重大。这意味着,制约Linux系统在更大范围内应用的生态贫乏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前不久,腾讯还和宝马联手举办了小场景开发者大赛,筛选出来的项目将有机会登上宝马新车。这意味着,宝马的车载应用生态也正在向更多第三方开发者开放。而登陆宝马车机的腾讯小场景,也成为目前唯一兼容安卓和Linux的车载轻应用生态。
据车云了解,早在2017年宝马就曾找到腾讯,寻求Linux系统上扩展应用生态的路径。众所周知,微信小程序依赖的是QQ浏览器的X5内核,腾讯自2010年开始研究这一内核,而后X5内核开放使用,帮助微信小程序奠定由数百万开发者、300多万应用构成的类系统级生态。
在汽车这个终端上,能否成功复制这一路径?腾讯在微信小程序框架的基础上,设计了专门针对车载场景的车载小场景框架。这意味着微信小程序可以快速地适配上车,并且结合车载语音、LBS、场景引擎的能力,更适合驾车场景使用。
由此看来,腾讯小场景率先帮助车载小程序在Linux系统中破荒,可以说水到渠成。
当然,在特斯拉的努力下,基于Linux的车载应用生态也正在结出果实。各种路径、派系还有待下一阶段的观察和市场的反馈。
结语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采用何种底层技术路线,说到底还要根据市场策略、研发能力和远期战略等统筹考虑。当下,安卓与Linux两大路线互有优劣,但总体而言,并未最终分出高下。以腾讯小场景为代表的车载轻应用全面入场后,极有希望帮助Linux系统破除生态贫乏的瓶颈,同时,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一种极具竞争力的解决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