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冬天用车的问题越来越多。老式电动汽车的电池寿命缩短了。自然不用多说:充电慢,放电快,暖风,不敢开.
但是对于燃油车来说,坐以待毙,放松心情并不容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随着天气和温度的降低,油耗越来越高。有时候仔细算一下,甚至比夏天开空调还贵油。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要想了解这件事,首先要普及“热效率”这个概念。你可能经常在网上或者厂家的海报上看到这个词。谁的热效率高,谁的发动机性能似乎更好。作为厂商大力推广的概念,虽然不能说“热效率”越高,车辆性能越好,但确实是评价一台发动机质量的重要指标。
其实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内燃机其实更像一个大锅炉,燃烧(爆炸)做功推动活塞向下,带动曲轴转动,从而成功地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然而,在燃料燃烧产生热能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热能都可以用来转化为机械能。比如燃料燃烧产生100份热能,最后只有30份有效。此时热效率为30%。
虽然丰田声称可以达到41%的热效率,马自达说可以达到50%,但是对于市场上的大部分汽车来说,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汽车是做功开车的,三分之一是带尾气排放的,最后三分之一是被冷却水吸收的。
内燃机作为热机的一种,有着大量的燃烧损失、机械损失和排气损失,但合适的温度是维持其正常运转的前提。既不太冷也不太热。冷的时候燃烧不充分,热的部分会分解。
所以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在85-105之间,我们一般看到水温表基本显示90。
基于这种想法,很多人会在冬天开车出门前提前点火,给车预热,等到水温正常后再开车出门。这期间发动机为了更快达到工作温度会增加喷油量,燃烧效果不充分(太冷,空气又凉),所以油耗高是正常的。然而,热车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从技术原理上讲,热车没毛病。不过从舒适性和耐用性来说,在北方环境下对暖车没有什么危害,一般一分钟之内就够了。长时间在原地空转热车也会导致积碳增加、排放有害废气等问题。
其实怠速时除了增加油耗,有时候开暖空气也很贵。很多人觉得暖空气不是发动机的余热,我也不用浪费。确实是这样,但是如果发动机为了维持自身在极低的温度下运转,基本上处于小循环状态,而你打开出风口,发动机就要“分担”一部分热量,只有增加喷油量才能尽快达到最佳工作温度,这就意味着发动机做功更多,产生的热量更多,油耗增加。
此外,低温会增加机油的粘度。所以为了让车辆更容易起步,油耗更低,冬天来了,可以选择低温流动性更好的机油。就粘度等级而言,等级越高,机油受低温影响越小,其低温流动性越好,如5W或0W。不过因为环境和车辆因地而异,至于怎么改,建议你去店里咨询一下。
此外,长时间开大灯(发电)、胎压不足等因素也会导致油耗增加,但正常情况下,冬季油耗增加1-2L/100公里是正常的;一般需要检查胎压,考察3L/100km以上的驾驶习惯;如果超过平时油耗的一半,可能是车辆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