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句。对于汽车市场,同样适用。汽车市场几年的寒冬,在今年疫情的阴霾下,变得异常寒冷。新能源的电气化趋势不仅催生了造车的新生力量,也使得许多传统汽车公司难以完成“大象转弯”。
对于汽车公司来说,这个即将到来的机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汽车公司想让这座城市留在燃油汽车时代的赌注有多大?造车新势力要想获得认可,技术上应该有多大的突破?或许大众的ID.4和特斯拉的Model 3可以代表下一个时代的发展方向。
虽迟但到!大众的MEB时代
特斯拉和它的Model 3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先来看看大众ID.4和MEB平台。即将进入国内市场的ID.4分为一汽大众ID.4 CROZZ和上汽大众ID.4 X(以下简称ID.4)两款。
ID.4是大众在国内市场推出的第一款基于MEB平台的纯电动汽车。与朗逸纯电动、高尔夫纯电动和宝来纯电动不同,MEB是一个专门为电动汽车设计的模块化平台。
就像燃油车时代的MQB平台一样,大众也把精力放在了MEB品牌上。为了开发MEB模块化电动车生产平台,大众集团投资高达70亿美元(约合498.7亿元人民币)。这种成本对于造车的新生力量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再加上汽车创始人何打造的“200亿辆车”,平台的发展似乎体现了传统大厂的优势。
有了MEB平台,大众可以像燃油车时代的MQB平台一样进行模块化研发,可以大大缩短自行车开发的成本和时间,提高质量稳定性。这也给未来中低端新能源市场的大众带来了与生俱来的优势,更具优势的技术可以分散到更低层次的模型上实现降维。
但对于公众来说,MEB平台也是下一个时代的赌注。虽然模块化平台有很多优势,但是搭建量产平台的资金是巨大的,回报周期也是相当长的。还是以MQB为例吧。大众在MQB的投资至少为1200亿美元,成本回收时间为7年。
根据大众的电气化战略规划,大众计划在2020年至2024年间,在混合动力、电动旅行和数字化方面投资600亿欧元(约合4646亿元人民币)。大众对MEB平台的后续研发和整车生产似乎是大众对下一个时代的赌注。时代的博弈!ID.4还是Model 3
通过了解MEB平台对大众电气化的意义,可以更好的对比ID.4和Model 3。如果只看外观,习惯了电动车前卫设计风格的消费者可能会觉得ID.4有点太普通了。再看特斯拉Model 3,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整体风格,似乎都更符合新能源时代人们对车型的认知。
lass="scrollLoading" width="670" height = "290.01579778831" data-url="http://04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201229/2020122921_3d7d8f176be941c59c7190565bdd4449_9711_wmk.jpg">车内给人的感受同样如此,虽然和燃油版的大众车型们相比,ID.4已经做到了不少创新,但再看看特斯拉Model 3的内饰设计……
而电动化的产品,往往还需要智能化的配置作为辅助。在这方面,特斯拉一直是这一市场标杆般的存在。除了每个人都知道的自动驾驶能力,特斯拉Model 3的智能化已经做到了足够深入的地步。语音、交互、自动化等功能很好的融入到了各种生活场景,并且简便易用。
这一点上是大众ID.4目前难以企及的,毕竟这套和高尔夫8同款的数字化座舱,还并没有很好的匹配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菜单逻辑、可视化整合都还有些混乱。
不过特斯拉Model 3对于中年人群来说,总归是有些激进的。对于不那么追求潮流的人来说,ID.4这种中规中矩的设计其实更能赢得多数人的审美观。
而在新能源车型一直被诟病的车内实用性上,大众ID.4就显示出了其在工业设计上的优势。ID.4的电池整体嵌入车底,车轴模块和传动系统模块相隔较远,这让ID.4具有较长的轴距和较短的前后悬,“四轮四角”的特征更为明显,带来的是更大的车内空间和更高的坐姿。
最后该说一说性能了,“25万元可以购买到长续航版本”的ID.4需要面对的是Model 3标准续航版。相比之下,ID.4带来的550km续航要比同价位的Model 3的468km更有优势。同时在电机性能上,ID.4也要强过Model 3标准续航版。
新的价格战!海外品牌纷纷国产化
ID.4和Model 3相比,前者采用的是传统车企的造车思路:平台化、模块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25万元的价格区间内,ID.4已经拥有了和造车新势力相当的产品力。而Model 3则是更新的造车思路,智能化、科技化才是重点。
这样一来,两款车型其实面对的人群也就不一样了。大众ID.4更多的是把大众燃油车市场的用户群体平移到ID.4上来,特斯拉Model 3则是年轻群体的宠儿。
但不管怎么说,大众和特斯拉两家品牌都带来了出色的性价比优势,这似乎颠覆了过去海外品牌车型价格昂贵的特点。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国产化。
上汽大众新能源工厂及一汽-大众佛山工厂已经启动基于 MEB 平台的纯电动汽车的生产,预计综合年产能将达 70 万辆。而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已经投产了Model 3、Model Y两款车型,近期的一系列降价也在时刻保持着对市场的控制力。
这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将会是巨大的冲击。当特斯拉这样的海外新势力价格频繁下探,大众这样的传统大厂开始发力新能源,如何保住现有的市场是摆在自主新能源车企面前的难题。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良性竞争一定是件好事,激烈的竞争会逼迫各家车企拿出更有诚意的车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