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安全性能的时刻,碰撞测试的结果可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专业碰撞机构的数量增加了,人们也开始参与这个项目。
最近某媒体进行的一次碰撞测试,将卡罗拉(参数和图片相同)和速腾推到了风口浪尖,引发了车圈的热议。前者是紧凑型细分市场的“王者”,后者是进入中国市场16年、长期处于榜单前列的“德国高性能车”。关键是,因为媒体测试明确得出“速腾胜卡罗拉”的结论,车迷们又一次陷入了德日之争。
具体来说,这个测试的方式很容易理解。两车反向加速至64 km/h,前方(驾驶员侧)重叠率50%完成碰撞。最后,对车身变形程度进行评价。
碰撞后速腾和卡罗拉车身严重坍塌,但a柱没有明显弯曲。而且财大气粗的主办方也表示,本次测试的车辆全部由市场自行购买,保证了公平、公正、公开。
看似无懈可击,实则不然。仔细分析,两个型号一个是A级,一个是A级,市场差价3万元。整车速腾尺寸明显较大,服务质量相差45 kg。虽然重量大致相等,但是学过物理的都知道,动能的公式是1/2mv2,即使一点重量差也会变成很大的碰撞能。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级的举重运动员参加80公斤级的比赛,不公平。更让人不解的是,主办方用速腾的中档车型和卡罗拉的低档车型作为竞争对手,更是不合理。
更何况在整个测试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测试数据——,也就是假人在车内的损伤模拟评估结果,并没有公布。要知道,碰撞测试的本质是测试车辆保护人员的能力,最终的受益者一定是“人”,而不是车辆。
这就像奔驰开发安全车身的初衷一样。一旦发生碰撞,车身最关键的任务是稀释碰撞中产生的能量,承受更多的伤害,从而保护其成员。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谈论假人数据,任何车身变形都不能作为评价车辆安全性的依据,因为没有意义。
比如说一万和一万,没有数据支撑和技术分析的碰撞试验是不可信的,因为汽车安全本身就是一门系统学科,需要理论支撑和层层验证。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如果碰撞测试可以用这么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用肉眼来判断,那么就不需要任何碰撞机制来“砸钱”,昂贵的假人和碰撞规则的制定就没有意义。所以,用一种活泼的态度去看待某媒体举办的“速成考试”也许是最合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