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与保时捷中国首席执行官就如何应对新挑战展开对话

每次与颜博士交谈时,他总是提到一个词:骄傲,为中国市场和保时捷中国团队的表现感到骄傲。事实上,包括过去的2020年,中国已经连续六年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并在过去十年保持快速增长。然而,这一成就也意味着保时捷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严博士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颜博士来到中国已经两年半了。他一上任,就赶上了中国进口汽车减关税新政策的实施,然后经历了从国五到国六的车型转换。去年初新冠肺炎爆发的肺炎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当外部压力增大时,内部动力要加强。对于严博士来说,他的动机是在任期内保持中国在全球市场的重要地位。

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创下新高。Taycan(参数|查询)的表现超出预期

2020年3月,为了遏制疫情蔓延,保时捷计划停产两周。但由于全球供应链受疫情影响严重,各大主机厂遭遇供应瓶颈,工厂无法进行有序生产,被迫延长停工时间。直到5月4日,保时捷才正式宣布祖文豪森和莱比锡工厂重启生产。到6月,工厂生产情况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的国家,中国汽车市场去年4月实现了V型反弹。特别是下半年,我国疫情防控日趋稳定,消费者购车需求迅速恢复。保时捷在中国的订单量一直保持在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第四季度新车交付量同比增长16%,有力推动了保时捷在中国的年度销售业绩。

虽然2020年中国3%的同比增速与往年相比并不是很光明,但仍然为保时捷全球业务重回正轨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从其他市场的表现来看,德国同比下降17%,美国同比下降7%。相比之下,中国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保时捷全球新车交付区域2019(车辆)2020(车辆)同比变化欧洲88,975 80,892-9%-德国31,618 26,152 -17%美国75,367 69,629-8%-美国61,568 57,294 752 88,968 3%总计280,800 272,162 -3%爱歌汽车网络制表www.xcar.com.cn

根据颜博士的说法,保时捷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去年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中国对疫情的严格控制和有效措施,以及中国人民的团结支持与合作,使中国汽车市场自去年4月以来逐步恢复正常水平,从而保时捷中国的业务同时回到了正轨。其次,保时捷去年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批年轻又有吸引力的新款车型,比如全新的911 Targa和该品牌首款纯电动跑车Taycan。

最后,疫情促使保时捷加快了数字化探索,如全球直播新产品发布会、车展、媒体在线发布会等。此外,许多经销商开始在颤音上发布短视频或直播,并为客户提供在线销售和咨询服务。同时,保时捷还在微信上推出了“保时捷中国服务号”,提供在线配车、在线咨询等多种数字化功能。客户可以直接联系保时捷经销商服务部,包括上门取送车、预约验车等。

据颜博士介绍,去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推出的88968款新车中,双门跑车最为抢眼。新款911和718系列的交付量达到近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0%和50%,使中国成为保时捷coupe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场。此外,自纯电动四门轿跑车Taycan在中国交付以来,也获得了客户的积极反馈。

2020年4月,在国内疫情防控初步稳定的情况下,保时捷如期在中国市场上市泰康Turbo和泰康Turbo S。虽然当时德国工厂处于停产状态,对产品供应有一定影响,导致产品上市后2-3个月销售增长缓慢,但严伯钧博士仍然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他说:“这说明保时捷对中国应对疫情充满信心,对中国汽车市场充满信心。”

2020年8月和12月,保时捷相继推出泰康4S和后驱版的泰康。之后消费群体持续扩大,销量也大幅增长。闫博士说,后驱版Taycan推出后,得到了很多用户的积极反馈,仅12月份的交付量就占了整个车型年交付量的50%。他非常有信心泰灿在2021年会有更好的表现。

严博士指出,保时捷中国车主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而泰灿用户的平均年龄更小,只有33岁。此外,泰肯63%的车主首次购买保修

捷品牌的跑车,这意味着Taycan为保时捷进一步扩大了用户群体。同时,有超过80%的Taycan车主把这款车作为他们的首台纯电动汽车,也就是说他们是在没有任何电动车消费经验的情况下,选择直接购买保时捷Taycan。

不惧“新势力”挑战 以数字化技术驱动变革

更年轻的用户群体,意味着对于产品的品质、功能有着更高的需求。尤其是当下,汽车行业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变革期,所有品牌都在向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在特斯拉这条“鲶鱼”的搅动下,蔚来、小鹏、理想等新造车企业在去年实现了大踏步的前进,而这些企业也为整个市场带来了新的玩法、新的技术以及新的趋势,包括产品、理念、营销、服务等等。

在严博禹博士看来,这些新造车企业以更活力、更创新的方式,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特斯拉作为首家致力于发展纯电动车的厂商,在电动车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投入,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作为一家跑车制造商,保时捷很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并且通过我们的产品来说服客户。”

严博禹博士坦言,保时捷一直在关注中国市场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会如何发展,也清楚中国的汽车厂商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和发展。他强调,保时捷会进一步发展数字化业务和智能网联业务,不管是在车内的,还是车与车之间的互相连接。同时,保时捷也在加速经销商层面的数字化业务,改进与客户的沟通方式。

2019年3月,保时捷在中国成立了数字化团队。去年年底,该团队被分离出来,注册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司——保时捷(上海)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严博禹博士认为,新公司作为保时捷的赋能者,能够为客户寻求更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同时还能够在经销商层面融入更多数字化手段。比如,保时捷在去年推出的“睿境计划——数字化解决方案”,其中陆续开通的“睿达零售系统”和“睿享服务系统”,能够为经销商提供贯穿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

另外,去年保时捷中国还加快了面向消费端的多元数字化服务,保时捷在线商城和保时捷生活方式旗舰店的陆续上线,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渠道,同时也建立了全新的沟通互动平台。

不过在严博禹博士看来,汽车还是需要用真实的触摸进行感知,需要通过线下的渠道进行定时的维修与维护。未来,经销商门店作为非常关键的销售触点会继续存在。他表示:“保时捷进入中国大陆已经20年了,我们的一大优势就是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经销商网络。他们是保时捷中国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外宣传的品牌大使。”

而在智能化方面,严博禹博士表示,今年会在Taycan上提供OTA功能,并且从Taycan开始逐渐应用到所有的车型上。另外,保时捷和大众在自动驾驶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合作,包括在欧洲、北美以及中国都进行了测试。他相信保时捷能够一步一步地提升这方面的技术水平,给产品带来更多的辅助驾驶功能,未来提供从Level 2+到Level 3级别,甚至再到Level 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

但是严博禹博士强调,保时捷始终是最具运动性、且最具驾驶乐趣的跑车品牌。就算在一个新的市场环境下,人们可能不那么看重驾驶本身,但还是会有很多人享受驾驶保时捷所带来的各种可能性。“作为一个生产跑车的厂商,我们不会放弃以跑车、赛车、驾驶为核心的出发点。我们会积极地进行改变和调整,以适应和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但我们会始终秉持保时捷的核心价值。”他这样说道。

产品供给不受影响2021年期待继续保持增长

进入2021年,严博禹博士认为,中国乘用车市场会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豪华车方面的增长将会更加强劲。他表示:“2020年,保时捷中国的交付量接近89,000台,但我们的实际订单量是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的。因此,2021年有着稳固的订单基础,再加上我们可以从德国获得充足的产量保障,可以预见的是,在没有疫情反弹的情况下,保时捷中国未来几个月肯定会有非常好的表现。”

目前,德国每天的新冠肺炎新增确诊人数都将近1万,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不过严博禹博士表示,保时捷德国工厂的生产没有受到影响,生产所需的零部件也能够正常地从供应商处获得。而且,保时捷交付给中国市场的车辆都是在2个月之前完成生产的,目前待交付的车辆正处于运输途中,所以保时捷中国不会遇到任何供货短缺的现象。

而对于近一段时间里,整个汽车市场都在热议的“缺芯”问题,严博禹博士坦言:“芯片供应的问题确实是汽车行业内一件非常严峻的问题,我们看到很多厂商受到影响。但幸运的是保时捷目前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同时,保时捷德国的同事们也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及时协调和讨论,以便做出灵活的应对举措。”

谈到2021年的规划,严博禹博士介绍道:“首先在3月份,新款 Panamera (参数|询价)将会在中国市场上市,已经有很多客户在焦急的等待,所以在订单方面已经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在下半年,我们会发布保时捷Taycan Cross Turismo。相比之前发布的Taycan车型,Taycan Cross Turismo将会在外观上有新的改变,为客户带来新的惊喜和更多的选择。”

“除此之外,2021年是保时捷 Boxster 的25周年,我们将会在中国市场推出保时捷Boxster 25周年纪念版,以庆祝这特别不平凡的一年。最后,2021年也是保时捷进入中国大陆20周年。我们会推出一系列20周年的纪念活动,从上海车展开始延续至年终,与中国消费者一同庆祝这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他补充道。

严博禹博士直言,之前从没想过在中国会遇到那么多的挑战。不过,他认为保时捷中国拥有非常优秀的团队、可靠的经销商以及极具吸引力的产品,这些让他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很多满足感和成就感。2021年是保时捷进入中国大陆的第20个年头,面对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严博禹博士毫不掩饰保时捷要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而他也做好了迎接新挑战的准备。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