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据媒体报道,SAIC集团旗下的SAIC乘用车最近与智能芯片行业的独角兽——地平线(Horizon)敲定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SAIC可能以SAIC乘用车为载体进入芯片行业,也可能花费巨资自行制造。
同一天,时代财经与SAIC核实了上述消息,但对方没有否认。"我也听说了,但是我还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
此前,2月9日,同样是自有品牌的长城汽车完成了对地平线的战略投资,具体金额尚未披露。同时,双方还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至于长城、SAIC等自主品牌通过Horizon进入芯片领域的前景,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上述汽车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布局芯片设计等上游领域,通过汽车厂商投资芯片制造能力不现实。
“短期内,改善芯片产能不足肯定是不可能的。汽车企业的进入还是涉及到设计,生产还是以代工的形式由别人来做。重建生产线需要1-2年的时间,”芯片行业的高级分析师陈跃南告诉时代财经。
目前,全球汽车公司的芯片短缺正在增加。近日,日本7.3级地震和美国德克萨斯州寒潮引发的大停电进一步影响了汽车芯片产能。
在芯片“卡脖子”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公司进入了芯片领域。除了上述汽车公司,吉利、BAIC等公司也有相关行动。
早在2016年,吉利控股集团战略投资、自主经营的汽车智能技术公司ECARX就成立了。
去年10月,益卡通和Arm中国共同出资成立了信清科技,其中包括高性能车级数字驾驶舱芯片、全堆叠AI语音芯片、高级驾驶辅助芯片、微控制处理器等产品。
“目前,上述所有产品都在有序研发和计划大规模生产中”,该公司公关官员2月22日告诉时代财经。
对于BAIC来说,去年5月,BAIC投资与想象集团签署协议,共同成立北京和欣达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自主驾驶应用处理器和智能驾驶舱语音交互芯片的研发。
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汽车公司仍然专注于芯片R&D、设计等领域。所谓的“车企造核”都是参与芯片能力建设,短期内不现实。
“如果只是芯片的话,不同品种太多,产能建设成本很高,汽车公司很难投资,芯片的短缺应该是国家层面发挥的。2月22日,一位自主品牌采购领域的资深人士告诉时代财经,“SAIC估计,它仍然主要看重零点在智能网络连接和自动驾驶方面的技术开发能力”。
比亚迪是汽车公司在芯片制造领域难得的“替代品”。早在2006年,比亚迪半导体成立。自2007年生产线成立,2008年晶圆厂被收购,比亚迪已经深入半导体制造十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也是中国唯一拥有IGBT完整产业链的汽车公司。
“工业IGBT之前一直对外供货,包括博世力士乐、松下、OTC(日本)、美的、时光焊机等。而IGBT的产能也计划在下一步扩大”,2月22日,比亚迪告诉时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