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消费者生命安全相关的刹车部件造假丑闻爆发后,曙光并没有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消除外界的恐慌和疑虑,而是竭尽全力辩解、敷衍和推卸责任。让人不寒而栗的是,造假和隐瞒不仅仅是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专利”。丰田“脚踏门”事件和三菱“刹车门”事件.就像“传染性”的假冒和隐藏的事件,不仅已经把日本车从神坛上拉了下来,而且使日本汽车业宣传的所谓“工匠精神”成为一个笑话。
日本汽车工业现在深陷“破窗效应”。虽然多年来日本汽车造假和隐瞒的丑闻时有曝光,但涉案企业乃至整个日本汽车行业并没有及时制止,反而愈演愈烈,让其蔓延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在编辑部同事的鼓励下,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记者,我试图从哲学的角度观察汽车市场。在本期《跃跃哲谈》中,我们将与您讨论为什么日本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经常暴露在欺诈和隐瞒丑闻中。
上周二(2月16日),日本汽车零部件巨头曙光制动实业有限公司发布文件称,其在日本的国内工厂生产的制动器及零部件产品有超过11.4万份质量检验数据被篡改或伪造。更严重的是,曙光的造假至少可以追溯到2001年,时间跨度为20年。
关于造假隐瞒丑闻,曙光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复检后产品性能没有问题,所以曙光刹车及相关汽车公司目前没有召回计划”;对于受影响的10家日系车公司,负责人居然说“具体企业名称不能透露”;关于是否涉及中国市场的问题,他也简单回应了一句,“暂时无法确认”。
在与消费者生命安全相关的刹车部件造假丑闻爆发后,曙光并没有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消除外界的恐慌和疑虑,而是竭尽全力辩解、敷衍和推卸责任。这不仅反映了曙光对欺诈的不敏感,也暴露了其监管体系的巨大漏洞。
曙光造假隐瞒丑闻,自然让人想起臭名昭著的“高田气囊”事件。高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气囊制造商。由于安全气囊的使用存在安全隐患,不仅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品牌被迫召回数千万辆汽车,宝马、奔驰、大众、通用等除日本汽车以外的汽车品牌也“陷入困境”,成为迄今为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汽车召回事件。高田于2017年6月申请破产。就算破产了,高田问题的气囊还是“闹鬼”。由于高田气囊问题,一些汽车公司不时发布召回公告。
高田“安全气囊”的阴霾还在,另一家日本零部件供应商—— Kobelco也因为数据造假震惊了汽车行业。2017年,神钢通过篡改部分铜铝产品的检验数据,将产品尽可能以次充好地提供给客户。受此影响,丰田、日产、三菱、马自达、铃木、斯巴鲁等所有日本汽车厂商都陷入了质量危机。引起人们关注的是,据一些报道称,“申钢的欺诈行为已经持续了10年”。
无独有偶,日本电装燃油泵导致日系车掉入“熄火门”的缺陷被曝光为“早在2016年就被发现”。去年,丰田、雷克萨斯、马自达、三菱、本田、斯巴鲁等多家日系汽车公司因“熄火门”事件在全球掀起大规模召回潮。在中国,2020年,共有三菱、丰田、雷克萨斯、本田、讴歌、马自达等6个日本品牌的2741469辆乘用车因“燃油泵隐患会导致车辆中途熄火”的问题被召回,占全国召回总数的41.4%。
其实造假和隐瞒不仅仅是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专利”。据不完全统计,丰田、三菱、日产、斯巴鲁、马自达、铃木、雅马哈等原始设备制造商都曾遭遇欺诈或质量丑闻。丰田“脚踏门”事件和三菱“刹车门”事件.就像“传染性”的假冒和隐藏的事件,不仅已经把日本车从神坛上拉了下来,而且使日本汽车业宣传的所谓“工匠精神”成为一个笑话。
在这里,我们想到了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森和犯罪学家乔治卡林提出的“破窗效应”。据说如果有人打碎了一栋楼的窗玻璃,窗户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可能会暗中纵容打碎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给人一种失序感。因此,在这种麻木不仁的公众氛围中,犯罪会滋生和泛滥。
日本汽车工业现在深陷“破窗效应”。起初,个别企业对自己的欺诈视而不见,未能纠正,这使他们能够毫无畏惧地进行欺诈。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导向性,个别企业的欺诈行为诱使其他企业相互效仿。虽然多年来日本汽车造假和隐瞒的丑闻时有曝光,但涉案企业乃至整个日本汽车行业并没有及时制止,反而愈演愈烈,让其蔓延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如今欺诈丑闻层出不穷,一个接一个,精心炮制的骗局一个接一个,最终会把自己推向永远毁灭的状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王月月)
【专题】诈骗丑闻全面爆发。“日本制造”神话被粉碎
岳月哲谈:汽车企业的“联姻”讲究“门当户对”的强强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