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跨界造车应该“入圈”哪个强势苹果小米?

小米要造汽车?就在最近,“小米集团决定造车”、“小米将造车还是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带队”等消息不胫而走。

消息一出,小米集团(01810.HK)港股股价大涨,涨幅一度扩大至10%,最高达到每股32.3港元。

随后,小米集团简单回应了一句:“等着瞧吧,暂时没有这回事”。2月22日,小米在港股发布自愿公告:“集团对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尚未进入正式项目立项阶段。”

受此消息影响,小米港股收盘跌逾5%,至每股29港元,市值约7,307亿港元。

谁给苹果贴牌生产汽车?

巧合的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造车的消息不断从苹果传来。

第一,今年1月8日,韩国媒体报道,苹果提出与现代汽车合作生产电动汽车。

2月3日,有媒体报道称,苹果向现代旗下子公司起亚汽车(Kia Motors)投资约36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新车预计在2024年上市。

自从与苹果合作的消息传出后,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的股价一直在飙升。

就在外界猜测双方何时会公开合作的时候,剧情急转直下。

2月5日,美国媒体报道称,苹果与现代和起亚汽车的谈判已经暂停。

2月8日,现代和起亚宣布没有与苹果讨论合作开发自动驾驶电动车。公告当天,现代汽车股价暴跌6%,起亚暴跌15%,两家公司市值一天蒸发85亿美元。

第二天(2月9日),另一家日本汽车厂卷入苹果汽车制造的新闻漩涡。

在财务报告会上,当日产CEO内田被问及苹果是否与该公司接洽时,他没有直接提到苹果,而是表示日产可能会与科技公司合作制造下一代汽车。

这句话一出,市场瞬间沸腾,日产股价一度在2月10日上涨5.6%。

然而,苹果和日产的合作也出现了逆转。2月15日,日产表示,尚未与苹果就自动驾驶汽车进行讨论。日产股价随即下跌,当日下跌2.84%。

尽管推翻了与现代起亚、日产合作的传言,但苹果似乎已经造出了一辆车,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代工厂。无论哪家车企做代工,只要和“苹果造车”有关系,就必然会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

“恒大缺车”

事实上,即使没有苹果的背书,只要非传统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发布与制造汽车相关的消息,就可以引发资本市场的狂热。

以恒大汽车(00708.HK)为例。2021年初,恒大汽车宣布将增资260亿港元用于造车。第二天(1月25日),其股价立即越来越高,每日涨幅超过50%。

2月3日,恒大宣布开冬测。第二天,其股价高开15%,然后继续上涨。其市值一度飙升至6000亿港元。

然而,与高市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恒大实际上并没有交付量产车。魏玛首席执行官沈晖在微博上一针见血地说恒大缺车。

为什么跨界造车很流行?

那么,“造车”这个概念有什么魅力呢?只要触及,就能瞬间撩动资本市场的神经。有业内人士直言,“目前新能源汽车是股市热门话题,为很多企业转型提供了想象空间”。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以智能化、网络化、电力化、共享化为代表的“新四化”正在迅速席卷整个行业。汽车工业不仅是实现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也是稳定增长和扩大消费的关键领域。

基于这一共识,整个汽车产业链正在围绕它进行全面转型。除了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原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巡视员李万里直言不讳。“与传统企业相比,造车的新生力量也有独特而非传统的一面。”

原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树林也表达了类似观点,称“造车生力军靠雄厚的资金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管理模式、营销、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一些创新值得借鉴”。

但是,张树林进一步指出“在投资领域也有不可触犯的法律,比如投融资;借钱还钱;发展靠利润。然而,新的汽车制造力量的投资模式是非常“颠覆性的”,所以他

们的发展模式是否正确还不能确定。”

跨界造车的代表性案例

“画饼”融资,跨界造车,并非新鲜事物。在小米、恒大以及苹果之前,已有先例。接下来,就为您盘点一下极具代表性的跨界造车案例:

“先烈型”——乐视汽车。2014年,乐视宣布推出“超级汽车”;到2016年4月,LeSEE概念车亮相,当年12月28日,乐视莫干山生产基地即破土动工。

2016年1月,乐视还宣布与美国Faraday Future “联姻”,并在次年1月正式推出首款量产车型FF91,乐视的汽车版图日益壮大。

“眼见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2016年11月,乐视系卷入“资金断裂”漩涡,乐视旗下的多项业务宣告终止;到2017年7月初,贾跃亭飞往美国后更几乎宣布“乐视帝国”坍塌。

沉寂许久之后,贾跃亭在今年年初突然传来新的消息:“富士康-吉利,法拉第未来(FF)正在讨论电动车的合作事宜”。

“先驱型”——蔚来、小鹏、理想、威马。与乐视汽车同期“杀入”汽车行业的蔚来、小鹏、理想和威马,尽管也遭遇生死存亡的考验,但凭借相对稳定的交付量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如今已成为众多造车新势力的“先驱”。

以蔚来为例,其推出的换电模式,以及“一对一”“多对一”专员服务,尽管备受质疑,但还是成为其他后来者竞相模仿的对象,也让外界体会到“新势力”在用户服务上的大胆创新。

理想推出的“增程式”电动车,虽然并非自己发明创造,甚至是被有的传统车企多年前就弃用,但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动车出行的里程焦虑。

“拓圈型”——宝能、神州系。与“先烈型”“先驱型”不同,“拓圈型”直接进军传统燃油车市场。2017年12月,观致汽车引入新的战略投资方,宝能系以持股51%占据了绝对控股权;2018年12月,神州系以超过39亿元摘得宝沃公开挂牌股份,成为宝沃最大股东。

宝能、神州入主后,观致和宝沃的市场销量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销量暴增却是由关联公司的共享出行板块提供,已演变成地地道道的“2B”模式。汽车行业资深专家赵岩直言,“这种短期暴涨并不能代表本质,也没法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

除了以上几种典型案例外,还有包括长江、博郡、赛麟、前途等一大批名噪一时的新势力品牌,希望依靠创新的商业模式成为造车领域的“搅局者”。但不幸的是,还没有让外界看清它们的创新模式便被淘汰出局了。

在赵岩看来,“染指汽车业的‘新势力’‘搅局者’,它们因为一时之利或者某种需求进来,其中不乏打出概念捞一笔钱就跑路的投机者”。但企业造车能力提升绝非一日之功,它要求企业要构建生产销售全流程的所有环节,包括技术标准、制造基地、软硬件开发以及客户运营体系、经销商网络、物流等,这些环节对于任何一个新入局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