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技术评论》“我年轻的时候,想成为世界上除了我自己以外的任何人”,这是粘土定格动画《玛丽和马克思》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因为这是很多人的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很多企业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中国的苹果”、“中国的特斯拉”等对中国品牌的描述,但似乎都是这样描述的,但对于中国品牌来说,真正有意义的还是“做自己”。
不难看出,成功的品牌都在凸显“我就是我”,包括家电领域的海尔、PC领域的联想、通信领域的华为等等。在美甲科技看来,在汽车领域,也有品牌在进一步表达自己更好的意愿。他是吉利。
(图:吉利SEA广阔架构)
2月24日晚,吉利和沃尔沃汽车联合宣布达成最佳合并方案,将继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汽车新四化合作,发挥协同效应,真正实现业务融合价值最大化,强化科技优势,在保持现有独立公司架构、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不断引领行业变革。
但需要注意的是,与之前的合并传闻相比,此次合并计划最终被形容为“最好”而非“全面”,两者合并侧重于业务,而不涉及股权。
推动这样合并的吉利之所以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是因为业务上的合并代表了吉利真正提升能力的意愿,而不是别的,更关系到吉利自身的未来。无论是之前吉利收购沃尔沃带来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进步,还是之前可能的股权合作或者带来的资本价值,主要说明是在利用沃尔沃。那样的话,在未来很多年,吉利必然会被形容为“收购沃尔沃的吉利”或者“彻底合并沃尔沃的吉利”。不过从吉利今年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吉利大概不希望出现这样的言论。
沃尔沃新闻合并前,吉利最近最关注的新闻之一是李书福的内部讲话,其中提到吉利的两个蓝色行动计划是开放的,面向新能源市场和纯电动智能汽车市场。
吉利全面参与纯电动智能车的竞争,今年已经走过了:的三个台阶
第一步是陆续与百度、富士康合作,通过独立架构作为解决方案的推动者,间接参与到日新月异的纯电动智能车市场。无论是与百度合资还是与富士康合资,吉利都在扩大汽车产业链的上游产能,做基础设施建设。除了直接改善可能的绩效,还可能伴随着资本层面的后续行动。另外,百度的智能能力和富士康的制造能力可能会对后续有所裨益。
第二步,也就是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的披露,吉利决定深度参与纯电动智能车的竞争。其实吉利作为一个汽车企业,关于这一点是必然的,即使是在燃油车和电动车长期并存的背景下。
第三步,合并沃尔沃。它代表吉利,已经在寻求更多的“弹药”支持。一方面可以增强研发实力。比如在沃尔沃的专利来自第三方之前,吉利在这里实际面对的是技术。以及专利限制;另一方面,吉利的“新四化”可以更好的与国际化结合。同时,通过联合采购降低成本也是可以预期的。
至于吉利自己的准备,目前最突出的是庞大的架构,据说是全球最大带宽的智能纯电动架构,轴距覆盖1800-3300mm,可以打造全尺寸的A-E车;你可以造轿车,SUV,MPV,皮卡,未来驾驶的车;浩瀚架构拥有全球最高效的智能电动车解决方案,可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可将汽车软件开发时间缩短至少50%,快速响应需求;覆盖了传统的硬件层、庞大的OS系统层和承载商业模式的生态层,庞大的架构既考虑了软件升级,又考虑了硬件替换。理论上可以实现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在线固件升级。
总的来说,这是吉利打造吉利和沃尔沃更强业绩的一步,也是对双方未来出路的探索。吉利和沃尔沃相比其他品牌,预计更有优势,但这不是建立在依赖某个品牌或者牺牲某个品牌的前提下。两个人都有可能自己变得更优秀。
或许,在“新四化”的过程中,吉利还可以改变原有品牌形象的受益者与“回馈”沃尔沃之间的关系来加速改变。沃尔沃还有独立上市的可能,这对于吉利未来来说还是一个隐藏的优势。
当然,即便如此,挑战依然存在。造车新势力还不成熟,但越猛;在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领先的特斯拉,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实现盈利,一年内股价涨幅超过700%。在燃油车时代和新能源时代的交界处,在行业内势头很大;跨境人涌动,没人知道,明天谁先来,新对手;“传统”车企也在加速变革,吉利目前是比较慢的。
吉利想变得更好,但在新时代能否变得更好还有待观察。(美甲工艺为原创,转载须注明“源:美甲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