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除了“前三”,谁会作为独立的“潜力股”脱颖而出?

2月底,奇瑞汽车青岛基地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底整车下线,年生产能力30万辆。在被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有限合伙)控股一年多后,奇瑞的“混改”终于迎来了实质性的项目进展。

“目前,民营企业在中国汽车企业中仅占20%,但它们主导着乘用车自主品牌的市场结构。”原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树林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工业是一个典型的竞争性行业,要打造中国自己的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大幅增加,要形成真正的权力优势,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近年来,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根据总工会的数据,自主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42.7%下降到2020年的37%。此外,自主品牌的两级差异化趋势也在增加。

一方面,“三大独立公司”长安、吉利、长城一直以年销量百万辆相互竞争,势头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力帆、华泰、Zotye等边缘企业在市场的冲击下逐渐消失。那么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奇瑞、SAIC乘用车、比亚迪等企业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预计谁会冲击自主品牌的现有格局?尤其是曾经的“独立哥哥”,奇瑞能重现昔日辉煌吗?

越来越好奇瑞的战略转型释放能量

从销量来看,奇瑞和SAIC乘用车目前属于60万辆的范围,但在过去的十年里,它们已经走出了完全相反的销售曲线。其中奇瑞表现出明显的见底趋势;特别是这三年,奇瑞在国内汽车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逆势崛起。

根据协会数据,2020年,奇瑞汽车销量632692辆,同比增长4.5%,市场份额也达到3.2%;今年1月,奇瑞汽车同比增长47.7%,达到69447辆。据部分业内人士介绍,这是奇瑞多年战略转型的集中爆发,由此产生的强大系统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其产品、渠道和品牌的发展。

2013年,奇瑞宣布回归“一个品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掀起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结构调整、建筑体系、建筑平台、模块化”等一系列调整,奇瑞开始逆潮流而动,释放能量,加快相关布局。除青岛基地外,奇瑞智能网“未来工厂”首个工厂项目于今年2月开工建设,设计年生产能力50万辆;这意味着奇瑞将在未来2-3年内增加80万辆。

2月22日,奇瑞还宣布实施“发动机所有型号终身保修”,成为业内唯一做出此承诺的自主品牌。有网友说:“敢担保终身,这是对你产品的信心!还有谁敢这么说?奇瑞是第一个!”

自1997年成立以来,奇瑞一直坚持通过自主创新牢牢控制核心技术。早在2005年,奇瑞就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系列品牌——ACTECO。同时,奇瑞在自动变速器、底盘、发动机管理系统、平台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逐步摆脱了国外品牌对汽车核心技术的垄断。这无疑会成为奇瑞在强调产业链独立可控时的“杀手锏”。

“顺势”发展SAIC乘用车和“互联网”

与奇瑞和SAIC乘用车相比

而依托SAIC的“大树”,擅长“顺势”的SAIC乘用车起点更高,其荣威和MG品牌则脱胎于MGR集团的罗孚和MG,有百年英伦血统。经过几次资本游戏,SAIC终于将这两个品牌纳入其控制之下。

虽然SAIC在合资品牌运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将其直接应用于SAIC乘用车似乎并不合适,因此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才在2016年获得了较好的转机。与阿里巴巴联合开发的“首款互联网车”——荣威RX5一炮而红,使SAIC乘用车在未来三年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销量突破70万辆。

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随着汽车市场的低迷和SAIC的持续低迷,SAIC乘用车也经历了持续的下滑。一些分析师认为,随着各大汽车公司不断加强产品智能建设,SAIC乘用车对市场的吸引力也在减弱。

为应对由此带来的市场变化,SAIC乘用车于去年5月推出“全新高端纯电动专属品牌”——R。数据显示,今年1月,R车的第一辆车

型ER6交付近1000辆,“创造新晋纯电品牌销量增速新纪录”;2月,R汽车又推出“全球首款5G智能电动SUV MARVEL R”。不过,从此前的 “互联网汽车”到如今的“5G SUV”,其市场热度能持续多久,恐怕有待后市观察。

风头正劲 比亚迪转向平台提供商

近来,比亚迪在资本市场的风头一时无两,慧眼识珠的“股神”巴菲特,依然坚持着当年的判断。2月27日,巴菲特发给股东的公开信显示,比亚迪是其唯一重仓的中国公司。2月18日,高瓴资本也在清仓蔚来、小鹏、理想后,斥资2亿美元认购比亚迪股份。2020年,比亚迪股价涨幅400%,市值超7000亿元,成为中国市值第一车企。

在业内人士看来,比亚迪在资本市场风生水起的背后,得益于其“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研发、投入,以及在上下游产业链愈发全面的布局。

起家充电电池、壮大于新能源车,从王朝系列乘用车、纯电动大巴、再到云轨,从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再到车规级IGBT芯片……历经20多年发展,如今的比亚迪已经成长为横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的国际型企业。

面对当下的产业大变革,比亚迪也在不断调整。2019年,拆分旗下动力电池等业务,并成立弗迪系五家子公司;去年4月,又拆分半导体业务……比亚迪也从此前的“自给自足”向开放供应链转变,一步步成为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口中的“智能汽车硬件标准平台提供商”。

综合来看,坚持自主创新的奇瑞、比亚迪正步入收获期。而对于上汽乘用车,如何善用上汽集团优质资源,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仍是其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正如张书林所说,“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的主要目标,其关键词应包括:绿色、协调、开放、安全、自主可控、可持续等。”

(中国经济网)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