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3.15专题报道:秋先生,江铃新能源站在悬崖边的什么地方?

“新能源是自主品牌发展的新突破”。在2014年10月中旬举行的“全球汽车论坛”上,江铃汽车集团董事长邱表示。届时,江铃集团年整车产能已达到70万辆,在燃油领域有着不可低估的实力;邱能够“居安思危”,展示出作为集团掌门人的长远眼光。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2020年新能源市场的表现来看,江铃新能源不仅未能实现“年销量10万辆”的壮举,还频频引发自燃和投诉案件,使其一度背负“出轨”、“不如老滑板车”的恶名,离自己的规划越来越远。虽然新能源是自有品牌的突破口,但江铃新能源是“手堵”。

自燃频繁,逃也没用

说到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我相信“自燃”这个词会出现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尤其是随着纯电动汽车的日益交付,类似的新闻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会越来越激烈。没想到,江铃新能源虽然销量不高,但是自燃的概率似乎也不小。

事发后,浙江帕兰特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将事故车辆拖至江陵特约维修站,并立即通知车辆生产厂家。但江铃厂家在得知“初步鉴定结果是电池组自燃”后,于6月11日未与客户协商就拿走了事故车辆的电池组,并找到各种理由不予退换。浙江帕兰特总经理说:“江铃公司太霸道了,简直是以大欺小。”。

毫无疑问,出于对品牌的信任,当车辆出现问题时,消费者会在第一时间联系厂家进行协调,把“事故车”放在品牌一边是可以理解的;但上述新闻中江铃新能源的处理方式明显违背了用户的信任。为什么要把“争议焦点”里的电池拿走,拒绝归还?车辆自燃原因是否得到验证?消费者的损失如何赔偿?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肯定的回答。

无独有偶,据江西消防部门报告,去年10月11日,江西吉安某大桥附近发生一起江铃E200自燃事件。点火点主要在车辆的驾驶舱。事故导致汽车大面积起火。大约十分钟后,大火被扑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针对这一事件,该官员也没有做出明确回应。

从发展规划来看,江铃新能源是微观主体

车、小型SUV等亲民车型,拥有着较为广阔的增量市场,但是,“价格低”不应该意味着“质量差”,频频发生的自燃事件,极大地消耗了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逃避争议、掩盖事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面应对自燃诟病,满足消费者的合理诉求,才是有担当的新能源车企的正确做法。

故障不断,车主投诉无门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纯电动车自燃是目前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即便是特斯拉等业界翘楚,也不能避免,这话确实有着几分道理。但是,江铃新能源在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的不足,无疑令车主的用车困境“雪上加霜”,落入投诉无门的境地。

除此以外,在2020年该网站关于江铃E200的29起投诉当中,还有不少车主遇到了“动力电池故障”问题,具体表现在车辆无法充电、电池报警无法启动,占到投诉量的二分之一左右。当然,更令车主生气的是,经销商面对问题的回复是“厂里没有配件”,最终只能一拖再拖,严重影响到自身的用车生活。

与此同时,受技术瓶颈和广泛撒网影响,江铃新能源在售后服务、技术支持、零件供应等方面“有心无力”,明知有问题,但却无法为车主解决问题,显然也将令品牌形象受到巨大冲击。在“销量-产品-服务”的恶性循环中,江铃新能源已经沦为了边缘品牌。

在2019年的易至品牌发布会中,同为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公司董事长的邱天高曾表示,江铃集团顺势而为,四年累计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万辆,用过硬的成绩画出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增长轨迹,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最高的企业。

事实上,早在2018年年底,江铃汽车集团、江铃新能源等8家法人企业便共同创立了江西易至智行汽车运营服务有限公司(简称易至出行),而易至出行,毫无悬念便是采用的江铃新能源车型。如此来看,江铃新能源涉及生产制造、网约车运营,很像是“将鸡蛋左手倒右手”,难怪会有“骗补”之嫌;无法面向消费市场收集、听取宝贵经验,也很难在产品实力上有所提升。

回首来看,2020年江铃新能源累计销量仅为3842辆,不仅与邱天高口中所说的“领跑”一词毫无关系,更与三年前定下的“年销十万辆”的宏伟目标背道而驰。如今,江铃新能源几乎算是站在了“悬崖边”,曾经的豪言壮志与赤子之心早已烟消云散,考虑“如何活下去”,无疑更切实际。

结语:“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确实,新能源行业的兴起,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成为品牌向上的突破口;但是,江铃新能源过于急功近利,并不符合一家成功车企的发展规律,“拔苗助长”也只会浪费宝贵的发展时间。

如果不能踏实钻研技术,用心做好服务的话,江铃新能源倒不如将“突破口”留给其他自主品牌,毕竟与燃油时代不同,新能源时代的自主品牌形象,容不得再次抹黑了。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