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爆炸式增长。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36万辆,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8倍,销量达到51.5万辆。
然而,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存在隐患。据媒体报道,到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到20万吨左右,其中大量将流入小作坊等非正式渠道,带来安全和环境隐患。
新能源汽车的爆炸式增长报废电池的“井喷”
小米宣布造车计划,华为布置车辆控制器,恒大表示已投资100多亿元造车,DJI正式宣布进入汽车轨道.如今“智能车大战”异常火爆,科技公司造车热的指挥棒已经从互联网公司传到手机公司,现在又被送到无人机公司。
为了解决传统燃料汽车带来的各种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始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支持力度。4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体系建设进展。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沈晓明在会上表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海南到2030年将不再销售传统燃料汽车,全面推广清洁能源汽车。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6万辆,今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3.3万辆和51.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倍和2.8倍。然而,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新一轮造车浪潮的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混乱却是频繁的。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的累计退役量约为20万吨,202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78万吨。
(新能源汽车电池迎来“退潮”)
为了保证电池回收利用,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保部等7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汽车厂商要承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主体责任,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渠道,负责回收新能源汽车使用报废后产生的废旧动力电池。
虽然目前很多OEM都建立了电池回收业务,但是大量动力电池并没有流入正规渠道。首先,因为退役电池可以卖钱,很多电池被一些不合格的拆车厂和“小作坊”高价收购,大部分没有专业的电池分解设备;其次,消费者对退役电池回收渠道信息不了解,主动上交退役电池的动机不足,导致大量电池没有进入回收渠道。
此外,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实践中,汽车公司在电池回收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电池的所有权问题。整车卖给用户后,电池的所有权属于用户。车辆使用多年后,整车报废,报废车辆的报废电池属于报废车辆拆解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汽车企业回收电池带来了困难。
动力电池回收有很多困难。专家:需要从多方力量进口
来自河南的蒋女士2017年买了一辆中泰E200新能源车,保存期5万左右。4S店的工作人员说,保修期后自费更换电池大约需要4万元。“换电池,换车。价格差不多。”
新能源汽车中的动力电池是一种消耗品,平均使用寿命约为五年,比汽车的其他部件短
"如果动力电池不能有效回收,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李岩教授解释说,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非循环锂电池一旦发生电解液泄漏,会导致有毒、腐蚀性电解液流入自然环境,对人体、土壤和水造成危害。三元锂电池危害更大。电池材料中含有锰、钴、镍等重金属,会污染水和土地长达50年。阳极材料中的碳和石墨会对空气造成粉尘污染。
据李岩教授介绍,新能源汽车报废锂电池的标准是电池容量不到80%。此时的剩余容量不足以支撑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但回收利用往往造成极大的浪费。目前,我国正在制定和完善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也就是说,报废的动力电池可以降级为ICT、家用或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而不是直接资源回收。”
由于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推广是在2015年之后,并且近年来取得了爆炸性的增长,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动力电池的报废将继续增加。虽然国家出台了动力电池回收标准,但该技术已得到有效监管,以确保动力电池拆卸过程的安全性、环保性和高效性。“但中国没有完整的回收产业链,电池标准也不统一
、技术不成熟、电池逆向物流回收成本高等,都直接影响了动力电池回收的经济效益和回收产业的发展。”其他汽车大国的电池回收方案或许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美国从联邦、州级和地方三个层面构建了废旧电池回收的法律体系,要求蓄电池生产商负责组织回收废旧铅蓄电池,用消费者购买电池所支付的手续费和电池企业缴纳的回收费用作为废旧电池处理的资金来源。
日本同样规定生产商对镍氢和锂电池的回收负责,电池回收后运回电池生产企业处理,政府给予生产企业相应的补助。代表性企业丰田通过经销商网络对废旧电池先进行回收,再通过进入维修体系、梯级利用、拆解三类方式处理并投放到不同领域,在达到一定量后再进行处理利用。
德国是在2009年起用《电池法》,规定电池生产和进口商需在政府进行登记,经销商要组织回收,而用户则有义务将废旧电池交给指定回收机构。
李岩教授表示,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上,中国走在了所有国家的前列,因此可以依循的海外经验有限。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更迭对其回收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健全的电池回收体系需要政策、技术、补贴、监管等多方力量的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