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清华大学教授建议,智能汽车如果能上安全课,就可以“不翻车”

清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杨殿阁教授

当“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车轮时,围绕“特斯拉刹车数据”的争议可能只会打开一个新的“时代问题”的一角。

随着智能汽车带来的新的电子电气架构、新的软硬件升级甚至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功能,汽车行业和汽车产品的延伸和延伸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汽车安全应该如何定义?新技术的到来是否给政策法规、汽车公司、消费者带来了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记者独家专访了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输学院的杨殿阁教授。

在杨殿阁看来,之前汽车安全主要包括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但在智能汽车出现之后,汽车安全的定义被大大扩展。

“除了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智能车的安全还包括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他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传统汽车是一个“信息孤岛”,其智能联网功能只体现在汽车娱乐系统上。“汽车娱乐系统和汽车控制系统之间有物理防火墙,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车安全。”

但智能车出现后,网络化让汽车从“信息孤岛”变成了网络信息节点。

“汽车的智能联网功能深入车载控制系统。如果智能网络连接功能出现问题或者被黑客捕获,可能会影响车辆的行驶,给行车安全带来巨大风险。”杨殿哥说。

同时,在数据安全方面,搭载在智能车上的传感器会不断从车上的用户甚至车外的行人那里获取信息,这就涉及到了对用户隐私的侵犯。

“智能汽车上的大量视觉、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传感器会在行驶过程中不断扫描路面和周围的交通环境,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涉及国家安全。”杨殿哥说。

事实上,2020年,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根据该战略,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将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实现规模化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构建科学规范的智能车产品监管体系”、“构建全面高效的智能车网络安全体系”只是《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

“新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挑战。智能车的安全性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以及与时俱进的管理措施。”杨殿阁总结道,“汽车行业从业人员要直面问题,团结政、产、学、研,继续加大科研投入,促进智能汽车健康发展。”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