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激光雷达正在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热门词汇。传统原始设备制造商、新的汽车制造力量,甚至技术公司都在激光雷达领域下注。
最近,马骁智星和激光雷达制造商Luminarl联合发布了一个集成的自动驾驶传感系统;由福特和大众资助的美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Argo AI最近开发了一种新的激光雷达系统,传感距离可达400米。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ARCFOX Extreme Fox Alpha S、小鹏P5、威来ET7、SAIC RS33、宝马iX、知基L7都宣布登上激光雷达。
华泰证券在研究报告中表示,“我们认为,目前的激光雷达行业正处于行业普及率快速提高的前夕,预计该行业将在2021年迎来加速发展。”
虽然激光雷达的大规模生产引起了竞争,但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在业界仍有争议。有人认为相机数据形式和精度不足,需要将激光雷达加入自动驾驶感知水平;另一种观点是激光雷达没有必要,而且太贵。特斯拉CEO马斯克曾经说过“激光雷达不会免费使用”,想从算法上解决视觉信息处理的问题。
降低成本加速激光雷达“上车”
根据公共信息,激光雷达,英文称为激光探测与测距,由激光发射器、光接收器和信息处理系统组成。它可以实时感知周围环境,获得周围物体的准确距离和轮廓信息。它是传感级自动驾驶的核心部件之一。
据了解,激光雷达主要分为机械雷达和全固态、半固态雷达。其中机械雷达成本较高。以美国威力登公司建造的激光雷达为例,64线机械激光雷达价格约为8万美元,32线机械激光雷达价格约为2万美元。相比之下,目前全固态和半固态雷达的价格在1000美元左右,远低于机械雷达,这也使得各厂商的全固态和半固态激光雷达生产机型纷纷投放市场。
比如WEY品牌旗舰车型陆丹蓝,将配备全固态激光雷达;威来发布的旗舰车ET7搭载了土豆网的半固态激光雷达;小鹏还宣布,已与在DJI孵化的Livox Lanwo Technology达成合作,并在今年推出的小鹏P5上使用了定制版的汽车级半固态激光雷达。
全球科技创新行业专家王煜全表示,激光雷达即将进入成熟阶段,竞争是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带来规模优势,规模效应进一步推动技术成熟,技术成熟推动成本降低,行业实现良性循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激光雷达在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大雾大雨会减弱激光信号的强度,精度会降低。目前,激光雷达的点云是基于几何的,虽然可以区分形状,但不能区分颜色和纹理,这意味着激光雷达不能区分纸袋和石头的区别。
为了改善激光雷达的缺陷,在自动驾驶的感知水平上增加了摄像头。一些分析师认为,相机的高分辨率和激光雷达的精确测距相辅相成。与基于摄像机的纯视觉感知相比,激光雷达和摄像机的融合可以提高信息获取能力,降低算法要求,为驾驶安全提供额外保障。
行业前景看好,但资本趋于理性
在激光雷达行业,外企做布局比较早。早在2009年,谷歌就成立了无人车部门,该部门最终独立于Waymo,现在可以向外界销售激光雷达;福特和百度投资的美国公司威力登已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另一家美国激光雷达公司Luminar与全球十大汽车公司中的七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虽然国外激光雷达市场发展较早,但目前国内激光雷达市场已经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很多初创企业都在机械雷达方面领先,向固态雷达发展。此外,DJI、华为等技术巨头也凭借其在光光电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进入激光雷达领域,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市场参与者。根据开心宝数据,目前全国雷达相关企业1.4万家,2020年新增注册企业2640家,同比增长29.3%。
根据CICC的研究报告,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激光雷达是实现L3自动驾驶技术的捷径。L3智能驾驶车预计2021年批量发布,预计2022年带动lidar量产。未来随着量产激光雷达成本的降低,出于安全考虑,激光雷达有望成为中高端车辆的标配,车载激光雷达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据相关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将达到135.4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可实现64.5%的复合年增长率。其中,中国激光雷达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3.1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复合年增长率为63.1%。
然而,资本市场对激光雷达行业的投资已经变得理性。据青桐资本信息,2020年1月至11月,lidar投融资事件数量达到10起,自2016年以来经历了先增长后下降的过程。青桐资本认为,2020年激光雷达市场将趋于理性。资本释放后,对于初创公司会更加注重其尖端技术,对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公司会更加注重量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