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生命至上 勇于担当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是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0年1月18日,这张照片刷屏网络:84岁高龄的钟南山靠着餐车座椅,面容疲倦。这天他刚抢救完病人从深圳回到广州,接到通知后又立即赶往武汉。接下来的几天,钟南山辗转广州、武汉、北京三地,及时研判疫情,为防止疫情蔓延赢得宝贵时间。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战“疫”全面打响。
疫情期间,钟南山所在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了广州绝大部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他主持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撰写与修订。近日,钟南山被世界卫生组织任命为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成员,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力量。
疫情期间,何时摘口罩、如何安全复工复产……战“疫”的每一步,大家都习惯听听钟南山的意见。“敢医敢言”,这四个字长年挂在钟南山办公室的墙上,这也是他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2003年以来,在“非典”、H7N9等重大疫情面前,他总是奋战在临床救治第一线。他常说,其实自己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对他而言,让病人转危为安是他最大的幸福。敢医敢言,不是简单的勇气,这是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是医者的担当。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和抗疫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载誉归来
李希等省领导到机场迎接
羊城晚报讯 9月8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和我省出席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代表从北京乘机返回广州。省委书记李希、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玉妹、省政协主席王荣,省领导张义珍、张福海、李红军等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迎接。表彰大会前,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专门在广州会见钟南山。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钟南山获颁“共和国勋章”,我省共45名先进个人、15个先进集体获表彰。李希代表省委、省政府对钟南山和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表示祝贺和敬意。他说,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广大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各条战线的同志们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在医疗救治、科研攻关、基层防控、物资保障、应急救援、宣传报道、工程建设、志愿服务等各个岗位上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抗疫斗争付出艰辛努力。特别是钟南山院士敢医敢言、勇于担当,不惧个人安危,以84岁高龄奋战在抗疫最前线,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你们用责无旁贷的担当和勇往直前的行动,与全省人民一道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集中体现了伟大抗疫精神,不愧是广东人民的骄傲。
李希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推动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一要深刻认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展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进一步增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二要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深入学习宣传抗疫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典型事迹,关心爱护在疫情防控中作出贡献的同志,充分激发全省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广泛凝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三要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四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五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高质量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钟南山表示,获得“共和国勋章”,既感到无比荣幸,又深感重大,由衷感恩党和人民的培养,倍加珍视难得的人生际遇和干事创业舞台。今后将以荣誉为鞭策,与团队一起继续做好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努力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广东卫生健康事业贡献智慧力量。(徐林 岳宗)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光明日报》:常怀济世报国心
记者:田雅婷
她发现青蒿素,为世界带来一种全新的抗疟药,进而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
她在抗疟药物研发道路上默默耕耘了40多个春秋。青蒿素的研发,是她生命中的重要历程,也是她人生的壮丽风采。
△屠呦呦在工作中(翻拍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
是她,让青蒿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神草”;也是她,让青蒿素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9月17日,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都有数亿感染者,并导致数百万人死亡。20世纪60年代,很多国家都花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希望找出有效的新药,但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1969年1月,屠呦呦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即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她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
屠呦呦认为,有着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的中医药一定蕴藏着精华,应该在挖掘上狠下功夫。因此,她决定从本草研究入手。凭借熟悉中西医两门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她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并走访民间,多方请教老中医专家,仅用3个月时间,就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精选了包含640个方药的《抗疟方药集》。她还带领课题组,先后进行了300余次筛选实验,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
然而,结果令人失望,大量实验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的效果并不理想。这让屠呦呦开始产生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路子走错了?但她没有轻言放弃,她对前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并遍查典籍,反复研读文献。直到有一天,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忽然想到,绞汁而非煎服,温度有可能是关键所在。在这个启迪下,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尝试采用低温提取,并首次以乙醚为溶剂,终于创建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动物抗疟实验结果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竟达100%,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后经研究证实,用乙醚提取这一步,是保证青蒿素有效制剂的关键所在。
为了加速研发进度并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并证明了其安全性。之后,课题组又分离纯化出青蒿素。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原卫生部,提议在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由此,抗疟新药青蒿素被世界熟悉和认可。此后,课题组还首次发现了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这是屠呦呦及课题组对中国乃至世界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由双氢青蒿素结构中的羟基,得以制备出各类青蒿素衍生物,促使国内外对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不断深入。
由于在青蒿素发现中的性贡献,屠呦呦获得了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6月,获美国华伦·阿尔波特奖;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然而,接踵而来的荣誉,并没有让屠呦呦止步于此。鉴于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深层机制仍模糊不清,尤其是部分疟疾疫区已经出现了青蒿素耐药迹象等问题,屠呦呦仍时刻关注科研工作,期望找出解决方案。前不久,屠呦呦团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该方案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影响因子79.26,这是迄今为止,中医药学科领域成果发表的最高影响因子文章。此外,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这对中国乃至全球来讲,无疑又是一大喜讯。
屠呦呦说,中国科技工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奉献于祖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义不容辞,这就是我们当下的与担当。正是因为始终把“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当作人生追求,如今已年近九旬的屠呦呦,仍继续主持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并致力于创造出新的成果,造福于人类健康。
:董俊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