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评:“陷阱厕所”专坑游客,毁掉的可能不只是敦煌的美
9月13日,有网民发布视频反映有人利用公厕为诱饵,吸引过路车辆停车,因为旁边都是松软的沙地,车辆开进去就会陷入沙中。然后就有商家以拖车名义,索要高额费用。
9月14日上午,敦煌市公安局对涉事越野基地进行调查,发现该处经营人员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立刻展开立案侦查。
9月15日上午的最新消息显示,已抓获涉嫌强迫交易罪的犯罪嫌疑人5名,其中2人被刑事拘留。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从时间线上看,敦煌市相关部门的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除了处理这个具体的案件,还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旅游行业行政执法专项的整治工作,以期提升全市的旅游市场管理水平。这样的态度和行动,多少挽回了一些敦煌的形象,也多少平息了一部分网友的愤怒。
再仔细看那段视频:当自驾男子打算帮忙把这辆陷入细沙中的房车拉出来时,却遭到了旁边人的阻拦。 这位气势汹汹的阻拦者一副“此路是我开”的架式,除了威胁“你拉一个试试”,还动手砸车窗,让他别妨碍自己收取“拖车费”。这不就是拦路抢劫的即视感吗?
这件事告诉我们:要毁掉一个地方的形象真是太容易,只需要这样一个“陷阱”;但要挽回形象,却要费劲得多。从一些网友的跟帖吐槽里可知,发生在这里的类似事件并非近期才有,也并非个案,敦煌文旅局也说“曾被清除过,将重点整治”。所以,如果接下来还是只针对遭到曝光的个案进行处理,那死灰复燃的事情今后必定还会发生。
这件事引发网友热议的另一个点,则是“专坑游客”这几个字。敦煌在国人乃至全世界人的心中,都是同“美”字连在一起的,如果自此后与“宰客”“敲诈”等字眼起来,这种负面影响如何消弭?而且,马上就要到国庆中秋长假了,今年的这个旅游黄金周得来不易,很多国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国内游,而“专坑游客公厕”却像一颗老鼠屎,正在搅乱处于回暖中的中国旅游市场这锅“好汤”。
“专坑游客公厕”事件再次提醒有关管理部门,一些地方的“旅游陷阱”总是反反复复出现,治理一阵就好一阵,过一段时间又卷土重来,这到底是管理意识的问题?还是管理模式的问题?如果总是要在媒体或网友曝光后才能解决问题,那不如就干脆在网络上开辟一个专门的“曝光台”,由游客来“第一手”信息专供有关部门参考?
其实说白了,很多问题的产生与恶化,并不是源于“不知道”,而是“不去做”。如果没有常态监管,不想长效治理,如果总是在日常管理中缺席,不把游客利益放在第一位,那“陷阱厕所”就永远都有生存的土壤。中国旅游业正在逐渐复苏中,请不要坏了国人憧憬旅游休闲的好心情,请不要轻易给重装迎客的景点们贴上负面的。(原题为《“陷阱厕所”专坑游客,毁掉的可能不只是敦煌的美!》)
央视热评丨露脸吃饭、蒙面砸锅,好一个双面暴徒!
央视新闻客户端11月2日消息,多家港媒10月31日晚曝出,香港政务司司长办公室一官员涉嫌参与非法集会,已被警方扣留调查。此事之所以令人唏嘘,是因为无论何种行业,最令同袍不齿的就是吃饭砸锅,背弃原则。
据“东网”等港媒31日报道,网络上有人怂恿示威者当晚到港铁太子站举行活动,而港铁早前宣布下午2点起临时关闭太子站,所谓活动随后演变成堵路及纵火。晚上9点半,消防员接报赶往现场救援途中,一度遭暴徒拦路阻止,不能前进。入夜后,警方在旺角施放多枚催泪弹驱散示威者,同时制服及拘捕多人。“东网”等多家港媒援引消息称,其中一名24岁谭姓被捕男子,为政务司司长办公室助理文书主任。他在旺角涉嫌参与非法集会,已被带回警署扣留调查。甚至有港媒指出,该男子当时有戴面罩,并袭击了在场警员。
今夏香港风波以来,“公务员涉暴”事件已不止一次发生。9月中旬,一名“黑衣人”在参加非法游行时被市民摘下头套,被网友认出是香港海关员工,编号1498的关员林炽辉。
10月28日,网传入境处一名人员联同两名男女,因涉嫌在大埔广福桥上喷暴乱口号,当场被捕。而在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也承认“有个别公务员被拘捕”。林郑月娥对此深感遗憾时也指出,公务员违反法例是不容许的,会按公务员条例采取行动。
事实上,香港17万名公务员一直竭诚为市民服务,高效专业,廉洁公正,备受各方赞誉,是维持香港有效管治和安定繁荣的中流砥柱,也是香港连续多年在《世界竞争力年报》中位居“政府效率”榜首的奥秘之一。此次,这名暴徒被曝出公务员身份后引发媒体唏嘘,原因也在于此。
一直以来,公务员工作在香港都是市民眼中的“香饽饽”。去年,香港发布的一项就业调查结果显示,香港特区政府在众多投资银行、创科公司、跨国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2018年最受学生欢迎的雇主。但端这个“金饭碗”也不容易,所有公务员都应恪守《公务员守则》。该守则明确下列基本信念:
坚守法治;
诚实可信、廉洁守正;
行事客观、不偏不倚;
政治中立;
对所作决定和行动负责;
尽忠职守、专业勤奋。
对照这几条基本信念,此名暴徒没一条守住,真是吃饭砸锅,背弃原则,令人不齿。
东评 | 教育部提出加强“阳刚之气”引争议,到底该怎么看?
文 | 顾佳贇
针对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1月2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表示,将“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
很多网友旗帜鲜明支持教育部此举。他们认为,一些中性或甚至偏于女性化外形气质的流量明星、“小鲜肉”艺人成为广学男生的偶像,带偏了审美、带软了气质,让这一代青少年身上缺少了坚强果断,变得畏缩、怯懦,打击“娘炮”之风早已迫在眉睫,中华民族的下一代绝不能缺失阳刚之气。
而也有部分网友认为,人类的“气质”天然多元,并无高下、贵贱、好坏之分。从男生角度,一味强调性别指向的“阳刚”,意味着不够高大、不够强壮,性格文静、态度温和的男生可能受到批评、甚至被歧视,极端情况下甚至引发对这些文弱男生的校园霸凌。
东老师认为,绝大部分网友是理解和支持教育部初衷的。所谓“阳刚”,指的是一种阳光乐观的态度,一种勇敢坚毅的品格。此事引发争议,主要在于各方解读视角的不同,但其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教育主管机关关注和重视。
阳光乐观、勇敢坚毅的品格气质培养对于青少年而言,不分男女,都是当然之义。当前的青少年群体,深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都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既活泼积极、视野宽阔,但同时也多愁善感、容易冲动。因此,在校园里开展“阳刚之气”的培养和教育,需要科学规划,做法一定要周全、细致。
东老师建议,教育主管机关在这一问题上要加强政策解读,做好舆论引导,特别是要完善对各级教育机构和部门的指导,既要防止不作为,更要小心“乱作为”。否则,各种“奇葩”规定和现象可能会接踵而至。
总监制:陈良杰
监制: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