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不二子
“自来水”群体的出现一向是对内容最有力的肯定,这一次轮到了《戏剧新生活》
终于,戏剧真的火了。
口碑汇流下的“扩圈”运动,让戏剧人被看到
在文娱内容都重视宣发的当下,媒体的共同发声并不少见,但这一次在《戏剧新生活》上有着不多见的展开—自媒体们掀起了接力式助推节目“扩圈”的运动。
毫无疑问,媒体们的“自来水”现象源于《戏剧新生活》的高品质与好口碑,更源于节目“以戏为本”的内核。
戏剧新生活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在于节目集中于呈现戏剧和戏剧人的真实状态。在戏剧新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戏剧演员们围坐一起,认真推敲表演中的道具、表情、台词等细节,时不时还会来一段“炫技”式的即兴发挥,甚至演到动情处潸然泪下,这让观看到的每一位观众,真切感受到了戏剧的艺术张力,以及戏剧人硬核的表演能力和对戏剧的崇敬热忱,真实又浪漫,这是戏剧新生活区隔同类型节目的最大优势。
在以往小众文化出圈的综艺案例中,娱乐性话题往往是促成广泛传播的“钩子”而《戏剧新生活》释放出来的魅力却完全围绕着戏剧,这是综艺节目的一次罕见突破。
节目相关的平台博文,大多是在讨论几位戏剧人们带来的作品,《鸡兔同笼》《出山》都成为了被记住的名字,在作品中演员呈现出的实力,也让不少人被。“看了戏剧新生活养鸡场的故事,就特别想去乌镇戏剧节感受一下话剧的魅力”“吴彼老师和刘晓晔老师的出山后劲真的太足了”类似的声音上不在少数。
只是因为此前戏剧在大众认知中带有“高端”的,造成了戏剧艺术与大众的远距离,人们愿意听歌、看、看演出但不会走进剧场看一场话剧,让我们无从了解到戏剧的魅力。而《戏剧新生活》通过互联网这个端口,展示戏剧人的状态与作品,让大众有了低成本直观看到戏剧的机会,这也才有了现在如此多人讨论戏剧本身的热潮。
或许一档节目并不足以完全呈现出戏剧、戏剧人的全貌,但就像节目发起人黄磊说的那样,《戏剧新生活》至少为戏剧扩了圈,成为了大众打开戏剧大门的钥匙,让早就应该被看到的戏剧终于得到了灯光的聚焦。
让艺术回归市场
戏剧能不能赚钱,是节目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一开始的回答者只有戏剧人,好是,随着节目的播出,这个问题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回答—“这节目可太好看了,看完直接下单了两场话剧票”“除了,除了音乐,还有戏剧,我要看演出啊”
之所以节目会把赚钱作为引子、作为游戏规则,还是因为“能赚钱”在某种程度上等于大众化。
目前我国戏剧市场无疑是小众化的,这与戏剧本身具有的“现场性”“文学性”特点有关。现场性,是这种艺术形式需要观众与表演者的共同在场、共同经历,在现场才能更切身的感受到戏剧魅力,这无疑会造成传播上的困难;文学性则是戏剧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特点,通过文学式的起承转合讲述一个故事、一段关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下,戏剧的文学性无疑是更难被传播到大众的一点。
戏剧新生活通过用专业的拍摄尽可能展现戏剧舞台的“现场感”将戏剧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在节目中完整保留,至少是对“戏剧大众化传播”这个命题的尝试,而这也是这档节目在行业与市场角度都具有了价值的一点。
在当下的娱乐市场中,娱乐化的内容足够丰富,但艺术性却太过稀少,而其实无论是影视剧、音乐或是综艺,都是可以具有艺术性的。艺术在大众娱乐语境下的缺失,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随着市场越来越满足于短、平、快的内容后,敢于向艺术性发起的内容创就越来越少,这是时代的悲哀。
因为《戏剧新生活》一些人有了想要花钱看戏剧的冲动,这可能就是戏剧圈在向好发展的一个标志。但很明显,只靠一档综艺节目不可能直接把戏剧的发展带到大众化的未来。
相比之下,读娱君认为,把艺术带回到大众娱乐语境中,是《戏剧新生活》更可以做且已经做到事情。它让这档综艺从娱乐消费品变为了文化消费品,我们在看的不再只是一个内容,而是内容呈现的、引发的思考,这是这档节目更大的价值。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