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彩陶惊艳亮相国博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施雨岑)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联合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等十几家文博单位推出“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以194件(套)精美的史前彩陶,充分展示黄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与辉煌灿烂。
本次展览分为“黄土下的彩色世界”“笔画与色调的奏鸣”“大自然的生命组歌”和“精神的家园”4个单元,展品涵盖甘肃彩陶各个历史时期,涉及文化背景、彩陶制作、风格流派、自然物象、精神生活等各类主题,其中许多彩陶是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
据介绍,甘肃的彩陶文化跨越5500年,历史悠久,因此多数彩陶展会从考古与历史角度入手进行策划设计。本次展览则尝试变化角度,将考古与历史作为时代背景,重点阐释各个时代彩陶的艺术特征、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
190件甲骨文文物亮相国博,商汤、周文王有“字”可查
下周二国博“证古泽今” 用文物讲述甲骨文惊世过往
本片属于罗振玉《般虚书契菁华》所著录的著名大版之一,正面残存91字,反面82字。这是一篇长篇记事卜辞,表现出殷人对占梦的重视。诸条贞卜中,除战争侵害的实录,最为重要的是一条“大骤风”的记录,是殷商气象史上极为重要的史料。
新京报讯 10月22日,“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为期两个月。
此次展览通过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等实物,展现甲骨文的发现与制作、甲骨文反映的商代社会,以及甲骨文的研究。这是国家博物馆第一次举办以甲骨文为内容的文化展,也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规模展示。
甲骨文文化展吸引了众多观众。
展厅设置多媒体互动,让观众更好地认识甲骨文。
展厅使用全息技术展示甲骨文。
“文王”卜甲,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出土。“玟”是“周文王”之“文”的专用字。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这件骨匕相传出土于河南安阳,旧录于商承祚所辑《殷契佚存》,记载了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五月壬午日,王在麦麓田猎,捕获了犀牛。宰丰因有功而受到赏赐。其材质为犀牛的肋骨,正面随形雕刻精美的纹饰,并嵌有绿松石,是异常珍贵的艺术品。
商后期的“亚酌”青铜钺。
新京报记者 浦峰 周依 摄影报道
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藏珠宝珍品亮相国博
新京报讯 5月3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云鬓珠翠——弗吉尼亚美术馆藏二十世纪珍宝艺术展”在国博展出。弗吉尼亚美术馆珍藏的123件20世纪珠宝艺术珍品和国博特意遴选的11件(套)馆藏文物与观众见面。
此次弗吉尼亚美术馆带来的展品,均为杰出艺术家兼珠宝设计师让·史隆伯杰的设计作品,包括石上鸟胸针、蜂鸟胸针、水母胸针、冠冕戒指、茉莉花项链、花盆造型摆件等作品。国博也特意遴选馆藏文物11件(套),体现珠宝作为文物的特殊价值,包括珊瑚、玛瑙、玉石、翡翠、珍珠、松石、青金石、紫水晶、料珠、宝玉石等材质。此次展览将展出至9月1日。
茉莉花项链,由彩色蓝宝石、钻石、18K金、铂金制作而成。
珐琅手镯,设计于1960年。
花盆造型摆件,由紫水晶、祖母绿、钻石、黑色石榴石、赤陶等制作而成。
中心装饰品,由黑漆、珐琅、18K金制作而成。
鸟造型摆件,由珐琅、漆、红宝石、绿松石、18K金制作而成。
胸前十字架,由祖母绿、蓝宝石、钻石、18K金等制作而成。
嘉宾在用放大镜观看展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嵌宝石金冠。金冠主体用细如发丝的卷叶形金丝焊接而成,对称镶嵌了55颗各色宝石(现有缺失)。
新京报记者 浦峰 倪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