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热门 > 新闻正文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

今日头条拿下支付牌照,合众易宝正式归入旗下

8月28日,国家工商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武汉合众易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合众易宝”)股东中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退出,天津同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简称“同融电子”)接盘100%股份。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1)

天眼查显示,同融电子是由北京石贝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北京石贝科技有限公司单一大股东为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持股比例为99%。

合众易宝官网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金1.5亿元人民币,由中发实业集团全资控股。2014年获得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湖北省首家持牌互联网支付企业。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2)

此外,合众易宝曾共收到两次央行的公开罚单,皆因违反支付业务管理规定,累计被处罚7.2万元,处罚的时间分别是2017年3月和2018年12月。

今日头条母公司字节跳动终于拿下这张支付牌照,实则在2017年底就有传闻,今日头条正在低调收购合众易宝这张支付牌照。当时今日头条三缄其口,虽然未证实传言,但今日头条早已在体系内投入使用合众易宝的支付通道,包括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平台,其用户协议显示由合众易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服务。

今日头条在金融业务的布局并没有如其他几家互联网巨头广泛涉足,但2020年以来可谓是动作频频,6月有传闻今日头条申请新加坡数字银行牌照,在7月被传闻拿下深圳市中融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这张网络小贷业务牌照等。

而今又将支付牌照收入囊中,接下来今日头条势必会在金融业上发力,在一些招聘网站上,也可以看到今日头条发布了不少与金融业务相关的职位,包括风险运营主管、金融策略分析师风控专家等。

你知道最新238张支付牌照都有哪些?33张支付牌照为何被央行注销

你知道我国有多少张支付牌照吗?你知道央行为何曾注销33张支付牌照?

今天,消金观察团就和大家聊聊支付牌照的事情。

01

2019年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官网公布了新一批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准予续展公示信息。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3)

公示信息显示,此次需要续展的支付机构共有19家,其中17家支付机构成功续展。天下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新疆一卡通商务服务有限公司2家支付机构,不在准予续展名单之列。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4)

近日,消金观察团在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查询,截至今年7月第七批支付机构业务续展,中国人民银行已经累计注销支付牌照33家,已获许可的支付牌照数量有238家,详细名单如下: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5)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6)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7)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8)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9)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10)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11)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12)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13)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14)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15)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16)

02

公开信息显示,2011年4月底,中国人民银行签发了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迄今8年多时间,央行共计签发了271张支付牌照。

在2015年8月至2016年期间,央行首次注销了4张支付牌照。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央行结束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只发不撤”的历史。

消金观察团在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查询到在过去近四年的时间里,央行先后注销了33张第三方支付牌照,详细名单如下: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17)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发生什么事了?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背后的真相(图18)

你知道央行为何要注销这些支付牌照吗?

从上述已经被央行注销支付牌照的33家机构情况来看,失去支付牌照的原因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因为严重违规即通过伪造、变造、隐匿数据等手段故意规避监管要求,或恶意拒绝、阻碍检查监督的被央行注销牌照;不符合《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制度规定。

第二类:主动申请注销。

第三类:主要涉及业务合并。

03

最近,有迹象表明,中国人民银行将重新启动支付牌照的审批工作。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行政许可事项服务指南”,发布《支付业务许可证》初审事项服务指南。

更早一些时间,石家庄、西安等地方人行,在去年曾相继发布关于《支付业务许可证》初审的办事指南。

相比其他地方的人行,上海人行总部今年最近发布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初审事项服务指南,则更具有代表性。

在支付牌照逐步缩减和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人行上海总部再发出支付牌照初审事项服务指南,这也加大了给外资独立申请支付牌照的可能。

4亿拿下支付牌照 携程补空金融业务

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 关子辰)缺位已久的支付牌照终于被携程收入囊中。9月27日,北京商报记者从携程方面获悉,近日,携程受让上海东方汇融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汇融”)100%股权申请正式获得央行的批复,这也意味着携程通过全资收购的方式正式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此次交易经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公开挂牌,交易价格上,据东方汇融股东方新华传媒公告,东方汇融挂牌期间征集到唯一受让人成都携程旅行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携程”),成交价格4.168亿元。

对于交易的达成,东方汇融方面认为,此次合作不仅是国企改革改制中的一个典范,更是有效盘活市场资源,为东方汇融在旅游场景下焕发新生的一次有益尝试。携程集团方面则表示,在全球旅游业遭受疫情重创的背景下,希望通过此次与东方汇融的合作,进一步改善文旅产业支付便利性,同时推动文旅产业支付运用场景升级。

谈及此次收购,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携程获牌,对其自身而言,一方面可以弥补此前存在的支付牌照短板,通过持牌方式来合规经营支付及预付卡等业务。另一方面则可以扩大其金融生态圈的布局,通过各项资源整合实现金融与其旅游主业的协同发展。

此举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同样是利好。“支付机构既获取了大股东资源,使其合作伙伴范围得到拓展,也能够使支付牌照在今后发挥更大价值,在整体实力方面得到良好提升。”苏筱芮称。

公开信息显示,东方汇融成立于2011年,为隶属于上海市委宣传系统下的具有独立法人经营资质的国有企业;2012年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全国)以及上海市地区的预付卡发行与受理。

而手握广泛用户流量、丰富消费场景的携程,此举“通关”支付也被业内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布局。事实上,近年来携程在金融布局上动作频频,此前便已拿下虚拟银行、保险经纪、小额贷款、消费金融等多个金融类牌照。

对第三方支付牌照,携程也垂涎已久,早在多年前就已向央行提交了支付牌照申请,并一直在等待批复中。携程还试图以子公司上海华程西南旅行社有限公司为主体申请支付牌照,并已经通过了支付业务设施技术认证,不过此后由于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收紧,此事再无进展。

没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对于不断向在线旅游领域进军的携程来说,显然受到了一些限制。2013年,携程董事长梁建章曾表示,携程将进军移动支付和面向消费者的小额信贷业务,并将美国运通拿来做对标。据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没有第三方支付牌照,携程也只能和市场上其他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进行合作,意味着要向这些公司进行付费,对于一个交易额在千亿元级的互联网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携程甚至还要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共享一些数据,显然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近年来,随着各大互联网巨头在支付领域纷纷落子,携程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在此情况下,通过收购的方式拿到支付牌照,对于携程来说可谓迫在眉睫。”上述业内人士还分析指出,携程拿到牌照之后,更多的还是服务于自己的支付体系,毕竟携程在酒店、机票等方面预订拥有庞大的交易量,此外携程还拥有消费贷等业务,至于携程以后会不会像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企业继续在移动支付领域扩张,还要看其自身的战略规划。

苏筱芮认为,线上支付方面,携程可以与自身现有持牌金融业务形成协同,尤其是消费金融这块,可以在产品设计与业务架构上拥有更多发挥空间;此外,预付卡方面,此前携程发行的礼品卡曾被舆论质疑合规性,如今预付卡牌照在手,携程集团可以使礼品卡等各类卡产品的发行变得“名正言顺”。

易观支付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则认为,“对于携程来讲,从其自身业务上来看,我觉得短时间内肯定不会全部放弃合作伙伴,但会慢慢将渠道都转移到其自有支付上。获得牌照以后从合规性上来看也将有所提升,很难再陷入二清的质疑。对业务上来讲,携程可以深化自身的数字化改造,以支付为入口,调节上下游的供应商和代理商,加速供应链金融层面改造等”。 在王蓬博看来,携程获取支付牌照后,或将进一步加剧航旅行业的垂直竞争,对其他常年深耕航旅行业的支付机构将是一个冲击。

携程获牌,实际也是流量巨头加速完善金融牌照布局的一个缩影。苏筱芮认为,今年以来流量巨头频频发力支付、消费金融等含金量较高的金融牌照,不仅加剧了支付行业竞争,同时也加剧了巨头之间的流量之争,巨头之战已经打响,今后,各个细分领域的竞争将呈白热化状态。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