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诸暨:水稻试验田获丰收
新华社照片,诸暨(浙江),2020年10月29日
浙江诸暨:水稻试验田获丰收
10月29日,收割机在杜黄新村的试验稻田中收割水稻。
浙江省绍兴诸暨市枫桥镇杜黄新村是浙江省农科院水稻新品种培育实验基地,全村共有稻田2180亩,其中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种植的试验稻田1100余亩。目前正值晚稻收割时节,已收割的试验稻田亩产达865余公斤,比非试验稻田亩产高出近35公斤。
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10月29日,收割机在杜黄新村的试验稻田中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
这是10月29日拍摄的杜黄新村试验稻田中的稻穗。
这是10月29日拍摄的杜黄新村种植的紫糯18型水稻稻穗。
10月29日,杜黄新村党总支书记王海军(右)在试验稻田中与种粮大户詹洪法探讨水稻的收成情况。
新华社发(江汉摄)
这是10月29日拍摄的诸暨市枫桥镇杜黄新村试验稻田(无人机照片)。
签约80亿 浙江诸暨科技金融高峰论坛举行
央广网诸暨12月21日消息(记者张国亮 通讯员唐大伟)12月20日,2020(第四届)中国(诸暨)科技金融暨创投产业集聚发展高峰论坛如期召开,200多位学术研讨机构代表、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及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代表等齐聚诸暨,大咖们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着眼当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大环境,就如何深化创业投资改革试验区建设、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给区域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展开探究,一个个“金融方案”、“创投指南”不断涌出,推动诸暨产业经济在深化合作,互利共赢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这是诸暨创投领域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之前连续三届峰会的成功举办,有效推进了诸暨与北上深杭等一、二线城市创投机构联络和合作,促成了长三角周边各大创业投资协会的合作签约和项目互动,为产业升级、创投机构、社会资本搭建了新桥梁,打造了信息共享、资源对接、成果转化的新平台。诸暨也因此成功走出一条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诸暨路径。
据介绍,本届峰会着眼“十四五”规划,加快诸暨创投(新金融)基础设施、创投产业集聚和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吸引项目、资本、人才落地诸暨,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数字化产融园区(创投小镇)+风险控制+资本市场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运作管理路径,助推该市产业高质量“融杭”。当天论坛上还签订了数字化产融园区、重大产业项目基金、创投经济研究与实践基地、双向飞地与资本市场服务合作等五个落地项目,涉及资金规模逾80亿元,产融合作持续向深向广向实发展。
此外,当天大会还举办了以《注册制下的资本市场发展机会》和《战略新兴产业与投资机会》为主题的圆桌论坛。
自古以来,诸暨一直都是浙中沃地、千年商埠,是古越时期的“商品交换中心”。今天的诸暨,更是经济发达,民殷商富,是浙江省工业强市,是省“两化深度融合”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市。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市场主体17.7万家,工业规上企业1149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191家,是浙江省少数几个GDP超过千亿的县市,经济实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5位。
金融是活水,创新是沃土。实体经济之树要想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离不开活水与沃土。2017年,诸暨把握创投发展机遇,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政府产业基金,启动创投改革试验区建设,与国内优秀的创投机构合作,通过政策激励、服务优化等举措,集聚了一批有资质、有品牌的投资基金。同时积极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培育发展了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基金产业,试验区品牌效应已初步形成。至目前,创投改革试验区已基本建成五个区,即新金融业态集聚区、中介机构配套区、创投机构集聚区、财富管理集聚区和创业项目演示区,累计入驻企业33家,注册企业285家、注册资本超过385亿元,管理资产规模近1000亿元。
“创”有广阔天地,“投”有无限机遇。诸暨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始终坚持创新强市工作导向,主动服务,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产业”发展战略,全面推动金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努力走出一条数智创新新路径,率先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推动创新成果与资本市场紧密对接,全力打造“创投的热土、创业的乐土、创富的沃土”,在浙江“重要窗口”建设中展现更多诸暨风采。
浙江诸暨:200年前建造的古建筑,拍人像美出新高度
这里是诸暨的文化集中地,有数个国家级文保单位和多个省级、市级文保单位。感受诸暨的文化脉络,这里最适合了。
这里是斯氏古宅建筑群,这一带最有名就是斯宅千柱屋了。
斯宅千柱屋又称千柱屋,由斯元儒建于清嘉庆年间(1798年),现为斯姓后裔居住。因屋有千柱而得名。
千柱屋坐南朝北,通面宽124米,纵进深60米,设有重檐式门楼5座,全部有石雕或砖雕作品进行装饰,系青石、砖雕制作,镌刻人物、山水图案,皆形象生动逼真,极其精美。
建筑分布5条纵轴线,3条横轴线,为庭院式组群布局,总占地面积约7400余平方米。屋内廊柱林立,据说共有121间房间,1200多根柱子。
门户重重井然有序,千柱屋以正厅为中轴线,两侧分置8个四合院,辟10个天井,各院间以檐廊相通。
千柱屋的建筑格局是典型的中国封建礼法和家族制度的体现,门户各自独立,整体却是一个大户人家,有"小家"的私密,更有"大家"的融洽。
整个千柱屋被一种精心安排的和睦气氛包围着,虽然当时也有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分,但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现实,使得处于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人们更看重宗族的团结和族人间的友善。
距离千柱屋不远,是东白湖的华国公别墅,这也是一个国家文保点。华国公别墅建于清道光年间(1840年),比千柱屋建造晚42年,总面积2806平方米,是一幢典型江南清代民居。
华国公就是指斯华国,与斯元儒同为嘉庆年间人,生前爱读书,有学问,敬老师,重视培养人才。
据《华国公别墅记》记载,斯华国生前“酷爱读书,见文人及相钦重,待塾师以礼节,数十年如一日”,他希望能“培育人才,应国家桢干之用”,“欲别建家塾,俾子弟肄业其中”,然而“年高不及为,赍志以没”。
华国公别墅是家庙学塾一体的建筑,独一无二的风格在诸暨市独一无二,全省全国也极少见。门台上“华国公别墅”系清代经学家俞樾所书。
在讲堂里,十余幅上榜捷报用古老的纸香墨韵,向人们展现着那个年代学习有成,榜上有名,激励后生的教育理念。标有名次的捷报,让我想到如今中学门口的高考优异成绩的喜报,其观赏和保存价值不可小觑。
从这个学堂走出了国民党的高官蒋鼎文、中科院院士斯行健、小学教育家斯霞等一批名人。
周末最适合去逛逛,感受下江南清代民居的韵味。
这个古宅还特别适合拍人像,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