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 新闻正文

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滑稽戏及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

中国戏曲的这种特征是怎样的形式?它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这就要对戏曲形成的历史背景作一简略的回顾。中国是一个乐舞文化和诗歌文化极其发达的国家,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大地就传有陶唐氏之舞葛天氏之歌,手上拿的虽然是牛尾或者飞鸟的羽毛,但是在狩猎之后,劳动之余,为了表现劳动的喜悦,战斗的胜利,求爱的欲望他们唱着诗歌,跳着舞蹈,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们不知不觉地已从形声、容诸方面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已经展现出诗歌、舞相结合的乐舞文化的风貌。这种综合文化逐渐由粗糙简单的形态向精致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经夏、商、周三代,产生了云门、大章、咸池、大武、大韶、大夏等大型歌舞。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又产生了我们今天还看得到的《诗经》中的许多歌舞诗和屈原《九歌》那样精美宏伟的歌舞作品。

屈原人物绘图

这些诗歌乐舞里,拿着野花求爱的男女,有手执戈矛准备上战场的勇士,也有妆扮成天神、水神、地祇的巫师。他们一边起舞,一边独唱着、对唱着;既抒情,又有预定的情节程序。歌舞付都有琴瑟锣鼓伴奏。这种边歌边舞、抒情叙事的乐舞为中国戏曲作诗、乐、舞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毫无疑问,这些诗歌乐舞就是中国戏曲的萌芽。秦汉以后,这种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的古乐文化一面在祭祀乐舞、民间乐舞中继续发展,例如《乐府诗集》便有历朝历代的一些集诗、歌、舞于一体的作品,可见其发展脉络一以贯之但另一方面,诗与乐、乐与舞、诗与舞便也逐渐脱离、分流,三种不同艺术样式各自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能以为,只有诗、乐、舞综合发展,才是戏曲成形的母体,各自分途,便是对戏曲综合性的分解。答案不应该是这样形式主义的。戏剧固然需要诸多戏剧要素的综合,但戏剧的诸要素只有在高度发展以后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完美的综合。

中国戏剧表演

作为形成戏曲主要因素的诗、乐、舞来说,它们各自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正是促进它们各自向更高水平、更多形式发展的推动力,使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获得更丰富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且以舞来说,古乐中的舞从综合体中分离而成为较单纯(即非绝对)的舞蹈艺术以后,便迎来了多种杂舞大兴盛、大提高的新时期。汉画像石及以后的各种砖雕、陶塑告诉我们,汉魏出现了著名的长袖细腰舞、长袖对舞、巾舞、兵器舞、乐器舞、鱼龙鸟兽的假形舞,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又大量地吸收、融会龟兹、疏勒、安国、康国、天竺等兄弟民族和外国的乐舞,形成唐代高度发展的软舞、健舞两大系统,出现了舞蹈艺术的繁荣。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千余年的发展中,不单是舞的种类增加,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发展了舞的技巧、舞蹈的表演能力,并逐步形成了中国乐舞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

舞蹈艺术

我们只要看一下东汉人傅毅写的一首《舞赋》他在形容演员的舞态时说:“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驿飞散,飒合并燕居,拉夜惊。绰约闲靡,机迅体轻。”这段话的意思是:当舞人从容起舞时,她的动作像是俯身,又像是仰望像是来又像是去,其神情是那样雍容不迫,又那么迷惘惆怅。她一举步,像是飞翔,又像是步行,若是竦立,又像前倾。动作似不经意却不失法度,手眼身法都应着乐声。美丽的罗衣从风飘舞,缭绕的长袖左右交横。络绎不绝的姿态飞舞散开,身段曲折手脚合并轻步曼舞像燕子伏巢,疾飞高翔像鹄鸟夜惊。美丽的舞姿闲婉柔靡,机敏迅飞则体轻如风。这种欲进先退、欲起先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舞姿,虚实相生、神形兼备、相反相成的美学原则,以及轶态横出、神采飞动、形停而意不停的象外之境,体现了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无限的魅力。

舞蹈艺术表演

中国的戏曲舞蹈不仅在美学思想上继承了前代乐舞的传统,而且在服饰手袖、节奏尺寸、身段动作、舞台形象等方面,表现出天然的承袭性与一致性。这说明,民族舞蹈的新发展构成了戏曲舞蹈美的深厚的基础。与此同时,作为戏曲重要组成部分的其他艺术要素也在相继交互地发展着。自汉魏至唐宋,中国的诗与乐都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诗从四言而五言,从五言而七言,又从七言而长短句,都蔚然而成大国。传统诗歌描写的意境,抒情叙事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运词遣句的高度技巧,无不成为戏曲曲词创作的典范和养料,影响着中国戏曲诗剧性质的形成在此期间,音乐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宫廷雅乐已经黯然失色,民间俗乐却蓬勃发展并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中国戏曲

​于是各地的民歌俗曲进一步兴起,西域和国外的音乐被大量吸收并创为新声传入中原,曲子词经唐五代至宋而兴盛起来,歌舞大曲及其变体法曲曲破长久地保持着艺术的生命力,民间说唱继唐人俗讲以后又产生了说唱故事的鼓子词、唱赚和诸宫调。这些音乐形式都创作了大量的南北曲的曲调(曲牌),并形成了以曲牌联套和板式变化为特征的不同曲体,为建立戏曲音乐自身的体系作了充分的准备。还不应该忽略,有着悠久传统的角牴戏和参军戏对戏曲的形成也有直接的影响。角抵戏原是古人角力角伎的戏乐比赛,汉以后大量吸收民间乃至边远地区的扛鼎走索、跳丸窜火爬竿舞轮之类的武术技巧,吞刀吐火的幻术,假面假形的鱼龙缦衍的歌舞,而发展成规模宏大的角抵百戏。这些争奇斗巧的武术和幻术逐渐与一定的人物故事结合以后,就成了中国戏曲中武功技巧和舞台特技的基础。

中国戏曲人物剧照

戏曲虽是歌舞诗的结合,同时它也是科白表演的发展。中国以对白、动作作诙谐滑稽表演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这种表演恰又是由与后世的演员有渊源关系的“优”来进行的,因而更显示出戏剧表演的承继性。据记载,中国的“优”在公元前8世纪就已出现。他们当时的身份虽是国王贵族的弄臣,但他们却富于正义感,又有机敏便捷的口才和善于模仿的表演才能,所以通常都借助于说俏皮话或作滑稽表演来对朝政的得失作巧妙的讽谏,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特有的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至后赵(公元4世纪),有一个做参军的官员贪污了很多官,石勒为惩处他并借以做戒下属,就叫宫中的优人扮演这个参军,又命其他的优人从旁戏弄,引得哄堂大笑。大约是这种寓教于乐的演出效果特别好,竟然每有大会,都叫演出,无形中扩大了古优滑稽表演的影响。

戏曲表演

从此以后,人们已把这类表演称作参军戏。至唐至,参军戏演出得更频繁,而且,由于其故事情节日渐复杂,角色增多,除科白以外,又有歌舞类的表演,这就在形式和风格上演变成正式戏剧的前身一宋杂剧和金院本,预示着成熟的、完整的中国戏曲即将诞生。宋代是市民文艺大繁荣、大交流、大融汇的时代。在一个个成为城市娱乐中心的瓦舍勾栏里,说唱、故事、猜谜、武术、歌舞、诸宫调、滑稽戏、影戏、傀儡戏的演唱表演,几乎无不应有尽有。诸种伎艺互相观摩、互相竞赛,为戏曲对各种艺术因素的综合提供了最好的场所。

戏曲人物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