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揭秘40年前国人是怎么旅游的 苦辣酸甜尽在不言中
“旅游”一词,从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前几天,一档电视访谈节目里播出的旅游话题中说,我国旅游热兴起大约在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到2000年的时候达到高潮。那么,有谁知道40年前人们是怎样旅游的?
其实,那时候还没有旅游一说。说白了就是借因公出差之机,到一些名山大川开开眼界,长点知识罢了。或者绕道到一些著名的景点游览一番,拍几张黑白照,到此一游。
我的第一次出游是在70年代,有幸到北京、上海、杭州、上海、南京等10几个省市一行。当然是借公出之机。
那时候出差不像现在,只要有钱就什么也不用愁了。
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那么问题来了,因为那时候吃饭需要粮票。粮票分为地方和全国两种(地方就是省内)你要是出省的话,就必须使用全国粮票。怎么办?到粮店用粮食证换取全国粮票,还要扣除一定的细粮和豆油(地方粮票不扣豆油),但必须保证粮证里存有细粮。
那时候细粮和豆油是按量供应的。就是说每人每月28斤粮食中,其中细粮为多少斤,剩下的就是粗粮了。例如:玉米碴子、高粱米、玉米面、小米等等。每人每月供应的豆油为3两,可能各地情况不同,供应略有差距。
有句俗话说得好:谁家过年不吃一顿饺子。这话一点不假,真就是只有在年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饺子。为啥?没有面呗,每人每月2斤,好干啥啊?
说了半天还没完,尽管如此你去粮店还不一定能够换到全国粮票,因为那时是计划经济,一切都是按计划行事的。没有的话,就得等,说不定几天。如果粮店有认识的人,就好办多了。
顺便说一句,那时候的粮票可是好东西,既可以换钱,又可以换鸡蛋、换物,金贵着呢。当然了,还有布票、肉票、自行车票,就连买双呢绒袜子还要票呢。那个年代啥不要票呢?买块豆腐还要票呢,更别说糖蛋奶了,没有票就啥也不能买。要知道,那时候像什么卖肉的、卖粮的工种,可是香着呢。
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介绍信。在当时的情况下,唯一能够证明你身份的就是介绍信。说白了没有介绍信将一事无成。出门总要买车船票吧,要介绍信;住宿吧,要介绍信;到单位办事,还要介绍信;否则就没有人接待你。更有甚者,住在亲戚朋友家也得有介绍信证明身份,否则有可能被当地派出所当成盲流人员拘留遣返。
当时住宿那叫一个紧张,记得我们到达北京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首先要在北京车站一个叫进京接待办的地方登记住宿,由他们给你分配你要住在哪个地方。当然也不是无理由的,是根据你办事就近的地方。由于我们是途径北京,对不起只能住浴池,根本就不给你安排地方。浴池就浴池吧,还能免费洗澡,心里自我安慰。就是有两点不爽,一是浴池里味道不好闻,二是第二天一大早就被请出浴池了。无语……
北京两天住了两宿浴池,借此机会游览了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动物园等景点。现在看来,门票那叫一个便宜啊,故宫1角钱,像天坛等小的景点几分钱。故宫里什么珍宝馆、钟表馆随便进,什么金銮殿、乾清宫随便看,甚至还能到龙椅上坐坐,哪像现在不是单独收费,就是用绳子拦起来让游客在门外看。
关于旅行,能说的其实还有很多。
在这里,我要对那些中老年朋友说一句,过去,受经济条件约束,我们不能实现自己的梦。现如今儿女大了,经济条件也好了,趁着还能走能撂,还等什么?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段旅行,好像一次远行,感受路,而不是赶路。从不停下脚步,奔向梦中的远方,永远不要停下发现美的眼睛。旅行最最重要的是心态。永远去发现美,而不是用想象去丈量中间的差距。让你的心宁静的去呼吸,去经历不一样的细节。旅行的意义本就不是目的地,想多远,就走多远。身体健康的时候,把每一分钟都活到极致!这是一位驴友经典话语,当然也是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