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女主穿越成戚夫人的小说
我的灵魂在古代
内容简介:现代女子冷落,一场车祸回到了古代,成为婴儿的她,有着成年人的思维。冷落先后遭遇了改变她命运的三个男人:偏执残暴的骆炜森、坚定忘我的骆绝尘、清新自然的灵亦轩。在纷乱的江湖中,他们之间的爱与憎、逃避与彷徨,将会如何结局,扑朔迷离。作者用优美的行文,在娓娓道来中巧妙地安排了故事的发展,情节环环相扣,角色鲜活动人,人物情感既激烈又细腻。使读者带着疑问与悬念阅读,情绪随着主人公的命运的跌宕而起伏。
虽然内容很不错,可是涉及父女恋和兄妹恋,不过出书版改成了养父女和名义上的兄妹。
2.刘邦的妃子戚夫人下场悲惨,而薄姬一生平安,为何吕雉放过薄姬
说到吕雉为什么不只杀戚夫人而不杀薄姬那要从其余戚夫人的受宠度来说起了。
戚夫人,刘邦做汉王时得到她,很是宠爱,生下赵隐王刘如意,而后,戚夫人大大的发挥了他的枕头风,以至于吕雉之子刘盈差点失去太子之位,所以,说吕雉不恨她小编那可就要奇怪了,所以,刘邦死后,吕后囚戚夫人于永巷,让其每日舂米,戚夫人心生不满,她不甘自己曾经是先帝宠姬如今被贬为舂工,她通过歌唱形式,希望有人能告诉她儿子刘如意以及大臣,自己被吕后贬做舂工,吕后得知贬为舂工后的戚夫人并不甘心,气得勃然大怒,接着吕后派人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她的眼睛,熏聋她的耳朵,毒哑她的喉咙。
而薄姬原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妾室,魏豹被韩信击败后,薄姬被召入汉宫,但入宫一年多,却连刘邦的面都没有见过。
而且,刘恒出生后,薄姬却遭到刘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没有升到“夫人”,在加上,薄姬聪慧,从不与吕雉正面冲突,加之薄姬极少被汉高祖宠爱的缘故。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汉高祖去世,那些受到汉高祖御幸的爱姬如戚夫人等,吕后都恼恨她们,都被幽禁起来,不能出宫。而薄姬因为极少被汉高祖见爱的缘故,得以出宫,跟随儿子刘恒前往封地代地,作代王的太后。薄姬的弟弟薄昭也跟随到代地。
刘邦的正妻是吕后,她的名字叫吕雉,吕后的心地之狠毒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刘邦死后,吕后生的儿子刘盈继位,此为汉惠帝,但是汉惠帝心地善良性格软弱,致使吕后掌握了大权。
刘邦过世后,在吕雉对其宠妃的大肆杀戮活禁足下,薄姬是如果“不废吹灰之力”而“坐拥天下”的勒?这还得从刘邦生前说起。
第一、不得不说吕雉与薄姬的命运及其相似。
刘邦起义之前娶了吕雉,后因戚夫人的出现,吕雉被冷落,被嫌弃,甚至差点儿使得自己的儿子丢了皇位。
而薄姬能得到刘邦的几次宠幸完全属于意外,薄姬与管夫人、赵子儿三人进宫,约定“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在一次笑谈中刘邦听管夫人与赵子儿说起此事,觉得二人太过无耻薄凉,便召见了薄姬,奈何薄姬长相平平,自那次宠幸之后便被刘邦所抛弃。
同为被抛弃的女人,吕雉与薄姬可谓同病相怜,使得吕雉多了几分同情在薄姬身上,这也是允许薄姬随而去代王去其封底的重要原因。
第二、吕皇后在其儿子登基之后,想要干政,把握朝廷大势,而薄姬乃魏国王室宗女之后,颇有人脉根基和势力,而且与当时的朝廷重臣陈平的关系非同一般。而吕雉打算掌握朝政,在许多方面,还需要仰仗陈平的配合与支持,毕竟,吕雉还没有独掌天下的势力。所以,吕雉之所以放过薄姬和刘恒,是各方因素权衡的结果。
薄姬坚持着一个理念: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被后世人评价为:“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只。”
“不争”被大臣称赞为:“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便。”
“不争”却让他“坐拥天下”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太后。而“文景之治”的盛世也与他脱不了干系。
3.吕后在刘帮死后几年处死戚夫人
刘邦生前,戚夫人几次怂恿他废太子,但吕雉都一一化解了。刘邦知道太子羽翼丰满,是废不成了,但他也担心死后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危,经戚夫人恳求,封了如意为赵王,并配了个耿直的大臣保护如意。按照西汉分封制要求,如意成年后就到封地去了。戚夫人继续留在都城。
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吕雉先把戚夫人关到洗衣局里面洗衣服。不久,戚夫人在洗衣局里面生活太苦,做了首诗歌,大意是以前自己是皇帝的宠妃,现在沦为浣衣奴,希望儿子前来救自己脱离苦海,云云。吕雉知道了之后,干脆把戚夫人剁了手脚,用毒药把其耳朵灌聋,不久戚夫人就死了。后来吕雉又用计把刘如意骗来毒死。
其实刘邦生前吕雉是没这么大胆的。但客观来说,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悲惨命运戚夫人自己有很大的责任。
首先,吕雉是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在刘邦还贫贱之时吕雉就嫁给了他,为他出谋划策。后来在一次战役中,刘邦兵败逃亡,为了减轻马车的重量,增加速度,还把吕雉和孩子推出了马车,抛弃过她。
建国后,吕雉又帮助刘邦杀韩信,等等。吕雉为刘邦付出了许多辛苦,在刘邦朝中叶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拥戴。所以刘邦在得到戚夫人后,虽然戚夫人得宠,戚夫人也亲自策划了几次废储事件,但都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
戚夫人不明白政治斗争的规则,单凭皇帝 的宠幸就想废太子,并且多次挑拨自己与吕雉之间的矛盾,如果她安安分分做刘邦的妃子,吕雉也不至于赶尽杀绝。
说到底,吕雉也是一个可怜的糟糠之妻,但她比戚夫人更有政治头脑。
4.谈谈你对戚夫人的看法
人啊!要不就聪明到极致,要不就傻到极致,就怕半瓶子不满一瓶子咣当,这也不是最要命的,最要不得的就是不够聪明还自以为是。尤其是在后宫这种地方,不漂亮不聪明过的会很悲惨,但漂亮不聪明结局就更悲惨。戚夫人就是典型这类人。很小的时候,听了这段故事,会唏嘘吕后手段残忍,戚夫人红颜薄命。但随着后来长大才明白“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
吕后一生可谓够坎坷,自从跟了刘邦后就没过过好日子。不是东奔西跑东躲西藏,就是当俘虏受欺凌。刘邦可以不顾自己父亲和儿女的性命,更不可能会在乎老婆了,可以想象当年吕后过的多么凄惨。吕雉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生存了下来,直至在刘邦当上皇帝后成为皇后。经历的坎坷多经历也就丰富了,加上吕雉十分有政治头脑,吕雉母仪天下的过程中已成为了手段老练的政治家,最有代表性一件事就是将韩信杀于未央宫,吕雉不动声色的就处理了韩信,可见吕雉的城府之深手腕之高了。
再反观戚夫人,一路受宠,没受过什么委屈,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顺风顺水的过了半辈子。可以说她拥有的够多了,可惜还是不知足。按说后宫的女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皇后,何况戚夫人这样受宠的嫔妃。可是皇后的位置不是光受宠就能做的了的,尤其是对那些有这种野心但没这种本事的人,那么这种梦想就是一道催命符了。于是戚夫人这位宠冠六宫的幸福小女人,就是这样傻傻的高举着这道催命符,干过无数傻事之后奔向阎王殿。
戚夫人很受宠这是不可置疑的,受宠就受宠吧,作为一国之后,吕后不见得就容不下一个宠妃。但戚夫人却不满意仅仅是这样受宠,她想要更多,于是她就开始向刘邦吹枕边风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这样公然挑衅皇后的事,都做的出,可以想象平日里戚夫人对吕后的态度该有多傲慢。吕雉就算可以忍耐戚夫人对她的傲慢,但决不能眼看着自己和儿子的地位受到威胁而束手就擒。尤其是这一次不单单是吕雉自己,更牵连到了儿子,被废的太子会有什么命运,历史上的例子够多了,有几个是能平安终老的,几乎全部死于非命。作为皇后也好,作为母亲也好,吕雉是肯定要反击的。联络收买大臣,跪谢周昌保太子。而戚夫人失败一次还不收手,一而再再二三没完没了的要求废太子。刘邦便一几次提出要立刘如意为太子。直到皇后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才作罢。看看这场拉锯战里,双方的手段,戚夫人除了对刘邦撒娇哭泣别无它法,而皇后却动用了一切政治资源,这不是一个档次的。
如果说戚夫人的受宠和不敬是引起的吕后不满的原因,那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去伤害太子便是引起吕雉愤恨的根源。大家一提起这段故事总是向着戚夫人的多,那有谁为吕后想一想。那些觉得吕后错的人,觉得吕后怎么做才是对的?等着自己被废,看着自己儿子被害,这才是对的吗!是个人都不会束手就擒的。何况是受过这么多罪的女人,何况她还是是位母亲。
讲到最后戚夫人的结局,我也不得不公平的将一句,的确是戚夫人自找的。刘邦过世之后,吕后没有杀了戚夫人,而是罚她做苦工,甚至没有动刘如意一个毫毛,刘如意依旧是王爷。对于一位掌握生杀大全的太后来讲,她完全可以以殉葬的名义,杀了其夫人来抱这么多年受到的委屈以及戚夫人没完没了间接害太子的仇。但是最后吕后毕竟留下了戚夫人的命,如果戚夫人聪明,就应该好好的低头认错,哪怕是做苦工至少她能活下去,能保住自己儿子。可她偏偏不,又自作聪明的编歌,希望儿子救自己。救?怎么救,造反吗?!正因为这首歌,才招致了最后的结局,害死自己,害死了儿子。
可能吕后的手段的确有些残忍,但这个结果中戚夫人绝对不是无辜的,看看同样是刘邦妃嫔的薄姬,为什么就能颐享天年呢。不是自己的事讲出来的话永远可以那么悲悯天怀,那些为戚夫人抱不平的人们啊,如果在自己丈夫被抢,自己儿子数次被害之后,又有谁能做到对那个罪魁祸首奉为上宾?等做到了再回来讲戚夫人是无辜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