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 > 新闻正文

甘肃嘉峪关的“矿主与徒弟”:地下千米的“足迹”,续《求助传》

新华社兰州11月21日电(燕郊)爆破、采矿、维修.20年前,谢作为甘肃省嘉峪关酒钢集团镜铁山矿的一名新工人,在师傅的指导下,对相关采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了逐一学习。20多年来,他把“铁山精神”和操作经验作为大师传授给弟子。以后,这些还会代代相传。

时间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19岁的谢刚刚成为酒钢集团镜铁山矿业公司的一名学徒。与其他新人不同,他是一个脚踏实地、勤奋的工人。除了咨询老师和同事,他还经常通宵学习采矿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有的工人开玩笑说:“你去上班,别人踩谢的脚印。下班后,他会步别人的后尘。”

短短两年内,谢先后获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并被工友们推选为刮板班班长。他的主人何和他的工人对他进行了评价。“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

镜铁山矿位于祁连山南山山脉中段,是一个高海拔、高山型井下矿山,空气稀薄,自然条件恶劣。图为谢生瑞在矿区。(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镜铁山矿位于祁连山南山山脉中段。它是一个高海拔、高山的地下矿山,空气稀薄,自然条件恶劣。图为谢在矿区。(数据地图)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矿区工作非常辛苦。"作为酒钢集团第三代矿工,谢表示,过去井下生产和工作环境都不好。他们穿的工作服上经常覆盖着泥和灰。烘干后坚硬如甲,舒适度低,非常不方便。“不仅要有乐趣,还要想办法改善条件,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嘉峪关之所以被称为“戈壁钢城”,是因为它以矿建企,以企立市。谢所在的镜铁山矿位于祁连山南山中段。它是一个高海拔、高山的地下矿山,空气稀薄,自然条件恶劣。

该市市委书记李中科此前曾公开表示,在酒钢、嘉峪关市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建军”的“铁山精神”住在窝棚里,烧土煤球,吃粗粮,扛着设备,不顾一切困难投入生产。

谢一直从事铲运机司机和井下巷道顶板浮石隐患的治理。常年扎根戈壁,一有时间就研究创新,总结形成《铲运机操作及配矿技术提高矿石质量操作法》,获得2012年全国冶金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今天,谢是桦树沟矿区的井下值班军官,带着四个徒弟。在他看来,以前“老师傅”是用“粗放型”的教导带领人进入矿区,然后自己单纯的开导学习。现在,他取其精华,用更细致的方式教导学徒,让他们更快地掌握技术。

王伟,1991年出生,谢盛瑞带的徒弟,具有“能吃苦,好学,细心”的特点。他说,特殊的采矿环境造就了矿工的特殊性格。受到历代“铁山人”的启发,他们变得越来越坚韧。“这种精神会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结束)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