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因为不懂品茶而闹出的笑话
1、有个未成年少女,做扒手被警察抓去。
警察责问她父亲:“请不要让她再做扒手了,你也该好好教育她。” 父亲为难地说:“很抱歉,我们管她管得很严,时常教育她,但是她脑筋不好,到头来总是被抓到。”
2、翰森:“多纳尔,你儿子外出多年了,想必他很有成就了。” 多纳尔:“有没有成就不知道,反正政府很看重他。”
翰森:“怎么回事?” 多纳尔:“警察出了布告说,找到他可以得奖金10万。” 3、足不出户的维克多被捕入狱了,而且被判处很重的刑,这是大家始料不及的。
他妈妈痛不欲生地问他:“你到底犯了哪样罪?难道你在家里摆弄那些画页、钢板、油墨,就成了罪过了?” “不完全是这样,更主要是因为我用那些东西与政府竞争。” “竞争什么?” “比比谁印的纸币更像真的。”
4、法律课上,教授指定我们读关于公民权利的文章。第二天,他叫一个同学说出10项公民权利,那同学没回应,教授说:“好吧,就列举5项吧!” 学生仍不出声,教授只好无可奈何地说:“只要你讲出你身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就行了!” 该生回答:“我有权保持沉默!” 5、一日,我在校园的操场上漫步,因为刚刚当上了纪律委员,是以心情极佳,忽见一男生骑车从草坪上穿过,此时,意气风发的我大吼一声:“下车!”此男生尽充耳不闻,一见权威被侵犯,我气急败坏的喊道:“快下车,不然我要开枪了!”男生从车上跌下。
2.喝茶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懂不懂茶不重要喝茶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懂不懂茶不重要,每天喝茶才重要!
经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个茶感觉还不错,能接着喝下去就足够了。
茶,不是功课,不是束缚,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资格爱茶。喝茶是享受,本着享受和放松的心态去喝茶,暂时不必想着去弄懂它,反而会越喝越懂。要是一开始就认定自己不懂,对茶有隔阂感,岂不是越来越不懂?
你或许认为,那些每天和茶打交道的人,或者那些一开口就很专业的人,肯定很懂茶。可真正追问起来,他们大多都会说自己——“所知有限”这不是谦虚。茶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特性,宛如芸芸众生,有谁敢说:能看懂每一个人?
懂茶?不懂茶?有那么重要么?
其实懂不懂茶,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喝茶。
好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
于尘世偷来闲暇时光,不失为人生之乐
都说,茶可清心,那么喝茶时,
把身份放一边,把虚荣放一边,把贪欲放一边
茶,承载不了那么多。
以平常之心,喝盏中清茶,得惬意时光。
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3.如何从刚喝茶的人到成为一个懂茶的人最朴质的方法:多喝、多学、多交流,积年累月然后你会突然发现 茶文化博大精深 都不敢妄称一个懂字
最速成的方法:到沃尔玛或者10元书摊 买上个一二本讲茶的书(不用多 讲的都差不多) 回来看看背背 上网百度一下 找几款近期比较热门的茶叶 什么铁观音啊 普洱啊 金骏眉啊 淘宝上一样买个三两种 每种来个二两就够了 泡几杯尝尝 然后把书上的话 口水几句 谁敢说你讲的错 那是他丫儿不懂茶
最奢华的方法:上当地茶叶市场 找几家专门卖某一种茶的店 进门看看 都挑最贵的 一次买上个万八千的 你就是他们的vip了 然后听他们跟你说吧 边说边喝边品味 几次下来 你嘴也养刁了 也能侃个半把小时 谁敢说你不懂茶 那是他丫儿的没品
4.怎样喝茶才算是懂的品茶的人要泡好一壶茶,既要讲究实用性、科学性,又讲究艺术性。
首先要讲究泡茶用水。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一是甘而洁,二是活而鲜,三是贮水得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科学的水质标准,卫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规定了感官、化学、毒理学和细菌等四方面的内容。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来源可分为泉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
自来水是通过净化后的天然水。自来水有时用过量氯化物消毒,气味很重,可先将水贮存在罐中,放置24小时后再用火煮沸泡茶。
水的硬度和茶品质关系密切。水的PH值大于5时,汤色很深,PH值达到7时,茶黄素倾向于自动氧化而消失。
软水易溶解茶叶有效成份,故茶味较浓。另外,水中的含铅量达到0.2mg/kg时,茶叶变苦;镁含量大于2mg/kg时,茶味变淡;钙含量大于2mg/kg时,茶味变涩;若达到4 mg/kg时,茶味变苦。
因此泡茶宜选软水或暂时硬水为好。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软水,溪水、泉水、江水(河水)属暂时硬水,部分地下水为硬水,蒸馏水为人工软水。
其次是泡茶器皿。古代茶之器皿很多,陆羽《茶经》里列举了煮茶和饮茶的29种器皿,如今的茶具已无取水用具、煮水用具等,通常是指茶壶、茶杯、茶碗、茶盘、茶盅、茶托等饮茶用具。
东北、华北一带,大多数人喜喝花茶,一般常用较大的瓷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江南一带,普遍爱好喝绿茶,多用有盖瓷壶泡茶。
福建、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特别喜爱乌龙茶,宜用紫砂器具。四川、安徽地区流行喝盖碗茶,盖碗由碗盖、茶碗和茶托三部分组成。
喝西湖龙井等名绿茶,则选用无色透明玻璃杯最理想。品饮名绿茶和细嫩绿茶,无论使用何种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否则,大热量容易使茶叶烫熟。
除以上常用泡茶器皿外,还有一些配套茶具,如放茶壶用的茶船(又名茶池,有盘形、碗形两种);盛放茶汤用的茶盅(又名茶海);尝茶时盛用的茶荷;沾水用的茶巾;舀水用的茶匙;放置茶杯用的茶盘和茶托;专门存放茶叶用的铁罐、陶罐、木罐等贮茶器具。 三是要注意泡茶用量。
茶叶用量为泡茶三要素(用量、水温、冲泡时间和次数)之首。茶叶种类繁多,泡茶时茶叶用量各异,还要考虑泡茶用具大小和饮茶者的习惯。
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或1:60,即每杯放3克左右茶叶,加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乌龙茶,每杯放茶量5—10克,如用茶壶冲泡,则按茶壶容量大小适当掌握比例,投入量为茶壶容积的一半,或更多。
四是注意泡茶水温。泡茶水温的掌握因茶而定。
高级绿茶,特别是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一般用80度左右的沸水冲泡。水温太高容易破坏茶中维生素C,咖啡碱容易析出,致使茶汤变黄,滋味较苦。
饮泡各种花茶、红茶、中低档绿茶,则要用90—100度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茶叶中有效成份析出少,茶叶味淡。冲泡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因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粗老,必须用100度的沸滚开水冲泡。
少数民族饮用的紧压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熬煮。通常茶叶中的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跟水温相关,60度温水浸出的有效物质只相当于100度沸水浸出量的45—65%。
五是注意冲泡时间。冲泡茶叶的时间和次数相关。
茶叶冲泡时间与茶叶种类、用茶量、水温和饮茶习惯都有关系。冲泡时间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一般讲,用茶量多,水温高。
细嫩红绿碎茶,冲泡时间宜短,3—5分钟即可。冲泡次数1—3次为宜,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冲泡时间应适当延长。
冲泡时最好先倒少量开水,浸没茶叶,再加满至七八成,便可趁热饮用,当喝至杯中剩1/3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二次冲泡,继续喝至1/3茶汤时,再冲泡第三次,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冲泡乌龙茶的次数可达5—7次,又由于其多用小型紫砂壶,冲泡时间较短,一般约2分钟左右,第一泡1分钟就要倒出来,从第二泡开始渐渐增加15—30秒的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绿茶是中国产茶区域最广泛的茶类,全国各产茶省均有生产。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东南西北中,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饮用最为普遍。
大凡高档细嫩名绿茶,一般选用玻璃杯或白瓷杯饮茶,而且无须用盖,这样一则便于人们赏茶观姿;二则防嫩茶泡熟,失去鲜嫩色泽和清鲜滋味。至于普通绿茶,因不注重欣赏茶的外形和汤色,而在品尝滋味,或佐食点心,也可选用茶壶泡茶,这叫做“嫩茶杯泡,老茶壶泡”。
泡饮之前,先欣赏干茶的色、香、形。名茶的造型或条、或扁、或螺、或针……名茶的色泽或碧绿、或深绿、或黄绿……名茶香气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清香……充分领略各种名茶的天然风韵,称为“赏茶”。
采用透明玻璃杯泡饮细嫩名茶,便于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过程,称为“茶舞”。然后,视茶叶的嫩度及茶条的松紧程度,分别采用“上投法”、“下投法”。
“上投法”即先冲水后投茶,适用于特别细嫩的茶,如碧螺春、蒙顶甘露、径山茶、庐山云雾、涌溪火青等等。先将摄氏75—85度的沸水冲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茶叶便会徐徐下沉。
“下投法。
5.谁能告诉我一些茶叶的知识,跟人谈话的时候让人觉得你是一个懂茶的现在喝茶时装逼,不点评几句直指要害的话,那你就LOW爆了。当一群人一起喝茶,对茶的评论可反应一个人茶道行深浅,废话不多说,现在就传授些可以装逼不被喷的技巧。以后在大家一起喝茶时就可以很愉快的交流了。
当然这个要有基本知识,如果你连红茶绿茶都分不出来,就不要装了,什么技巧都没用!
首先谈绿茶:
很多人说,绿茶不好品论。其实是有技巧的,你只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多谈汤色少谈滋味!汤色如果比较浑浊,可能因为毫多也可能因为制作不当,不要下判断!你先拿起公道杯晃一晃,对着光看看装个样子,不懂没事,但要有范儿,此时你只需要说,有些毫毛(这是废话!)。然后笑而不语。千万不要下判断啊!专业不精容易露馅啊!说错就LOW爆了!
不说话你也别闲着,要观察别人的反应,大家都咕咕喝的,你就可以说这茶工艺好,而且要强调工艺。为啥只说工艺,不说原料啥的,这叫专业!
如果看得出有些人不怎么动杯子,那就说这个茶还是有些空间可提升的。说罢坐等等高手解围。如果没人搭话,也要保持淡定,笑而不语,岿然不动(这叫摆大师范儿)。
红茶:
评价红茶就简单了,原则依然是多谈汤色。步骤如同评价绿茶。评价红茶谨记两字箴言,兑奶!
这两字箴言在手就牛逼了,不论别人如何评价,你都有后来居上完全翻盘的可能,堪称装逼利器。
比如别人评价这茶苦涩酸等等不好的时候,你就说,兑点奶就好了。这茶本来就不适合清饮,一来显得包容,而来也不驳斥别人的评价。
如果大家都认为这个茶好喝,那就说,兑点奶就更好了。
白茶:
评价一个白茶,难度较大,因为白茶刺激感本来就不明显,不经常喝的人确实难以分辨。
但是谨记以上的步骤,多谈汤色。别问为什么!这也是专业,而且最直观啊,不会出错啊!
参照绿茶步骤,只是需要注意动杯子喝的人多的话,就说这茶生态好。千万别谈工艺,切记白茶要强调生态,这叫专业!
其实谈白茶,最重要的一点是谨记安吉白茶不是白茶!
黑茶(这里不包括普洱茶):
说到这里,有慧根的同志估计已经懂得如何“评价”黑茶了,没错,谈汤色,其它不谈。
除开汤色,就强调“药香”。
这个茶药香正!这个茶快出药香了!这个茶存存会有药香!此种模式一出一起喝茶的小伙伴都得星星眼的看着你,大师啊。
黄茶:
黄茶比较小众,参照绿茶方法不会出大问题。
可以多发感慨,黄茶工艺很有价值啊,说不定哪天就能火起来啊之类。
乌龙茶:
只谈汤色。
香气太复杂,如果自己嗅觉不是太敏锐,一般谈不清。
切忌谈生态。乌龙茶八分工两分料,谈生态的其实是外行。
什么正味、消青、拖酸太复杂不用管,遇到高手就说一句,“有些怀念以前的天福。”
其他人瞬间就弱爆了有木有。
普洱茶:
普洱茶近些年发展最快,所以乱象最严重。
在喝普洱的时候我是基本不说话的,一般谁最懂谁说,谁爱说谁说,不说也可以,一样看汤色了事。非要赶鸭子上架,那就谨记说一个字,存。
你再存几年,存存就好喝了。存存就更好喝了。存好了就碉堡了。
记住只谈仓储不谈茶本身,谈茶谈得偶尔准了,别人也不一定懂。谈存储,以后存好了,人家会说你有眼光,要是没存好,那是仓储技术有问题。
一般存几年,就算没有变好也会有变化,人家会觉得,你还是看得准的。这种事情积累得多了,你就是专家了。
6.几个茶幽默笑话,拯救不开心1、借茶叶
有个人留客人在家喝茶,可是家里没茶叶,就向邻家借。这时,锅里的水烧得滚开滚开了,他老婆只得不停地往锅里添水。
这样,水一开锅,老婆就往里头添水;水一开锅,老婆又拼命往里添水,锅都添满了,茶叶还是没有借着。
老婆对他说:好在你这朋友也是熟人,干脆留他洗个澡再走吧!
2、开什么玩笑
普洱茶专家闲来无事,转进一家茶室品茶,对店中各种茶都嗤之以鼻。
店员无奈,请出店主;店主无奈,请出两片镇店之宝。
专家眼睛一亮,拿起一片在手中把摩挲玩,良久不能释手。
专家问:“多少钱一片?”
店主回答:“一万八一片。”
专家问:“开一片尝尝?”
店主微笑:“开、开、开……”
专家心急火燎,早已拿茶刀取下手掌大的一块来。
店主“开、开、开”之音未落,微笑至此转成冷笑,满腔郁闷终于爆发出来:“……开什么玩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