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了解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有什么评价和建议吗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常识文化篇。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红色文化为什么是时代永恒的主题红色文化渗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和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
3.传统革命精神有哪些抗战时期英雄人物 刘胡兰 (1932—1947)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
8岁上村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曾任文水县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
1947年1月12日,年仅15岁的刘胡兰,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黄继光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
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的火力点。 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
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六位经典英烈之一。1950年,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
张自忠 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战役。 同年5月任第27军团军团长。
同年10月任33集团军总司令兼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省宜城亲率部队对日军作战时中弹殉国,终年50岁。
抗战胜利后,北平、天津、上海、济南、汉口等几个大城市,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条街。1947年3月13日,北京的铁狮子胡同被命名为张自忠路。
4.红色文化的文章恩施新闻网 2008年05月09日08:03 □晓铃从1921年到1949年的28年间,恩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了多个战争时期,铸就了一部光辉的革命斗争历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恩施地区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万青壮年参军参战,12000多位先烈血洒疆场,100多位将领转战深山峡谷,留下革命遗址300多处和众多的革命文物。抗日战争期间,恩施是国共两党省级机关所在地,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2.4万平方公里的恩施,是革命者用鲜血染红的土地,沉积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革命前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情怀,不畏强敌、钢铁意志、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藐视困难、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恩施红色文化最本质的要素,这是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恩施的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运用,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实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抓实这项工作,让红色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至党的自身建设服务,个人之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比如:保护好红色文化的载体———重要革命遗址和重要革命文物;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纳入建设文化大州规划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挖掘、整理、甄别革命斗争史料;进一步加强地方党史研究、注重党史资料的分类集成;重视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提倡在党员干部中普及地方党史常识,激励干部“用苏区精神建设苏区”;在青少年中传播地方党史知识;在文学创作中渗透红色文化,努力让恩施的红色文化上影视荧屏;在大兴旅游业中注入红色文化因素……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最关键的是要各级领导不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我们不能认为“是爷爷辈的事,不必那么恋旧”,不能认为“讲革命故事,唱战斗歌曲,看激情燃烧年代的影片,抓不住青年一代的心,也解决不了最紧迫的经济问题”。
总之,不能用短视的眼光去看待红色文化的功能。我们要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中的人本思想,要正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内涵,切实领悟我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远意义。
建设发展要靠有精神动力的人,在建设发展中还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还有育人的任务。红色文化包含着先进文化的重要因素,体现着我们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色,正是育人的优质营养品。
我们脚踏红色土地,没有理由不重视红色文化的长效作用。(网络编辑:阿炜) 来源:恩施日报。
5.中国红,抹不掉的传统有哪些大红大紫,大富大贵,是中国人向来最为追崇的。
受此影响,中国人无论居家、办事、穿衣、送礼总要有最喜庆的中国红,以图个好意头。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会处处采用这类过于耀眼的红色,但心里也会默认这种传统色彩的重要地位。
这个颜色已超出一般的装饰作用,它更意味着国家民族对好日子的期待,故此,中国红不会因传统而被遗弃,只会在与现代主义的冲击中以新的形式向众人展示专属于它的美。 给偌大的客厅染上最雍容富贵的色彩,火红的色彩衬托着古香古色的屏风,中国味十足。
传统与现代相撞,竟能产生这般简约、典雅的美!略去超现代主义的大红墙,来看看古典的中国传统床饰:高高竖立的璞玉屏风,大红的中国色彩,以及明亮的雕花灯具,一种富贵人家的气魄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 中国传统风格过于繁琐、沉闷,将中国元素以简约形式装饰一番,更显庄严、大气。
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正正好的新古典中式餐厅,格调高雅。白色墙面让红色地板更显沉稳大气,红色反衬出白色空间的素雅洁净。
信仰能洗涤灵魂,向善能安稳人性。大红与牡丹,最是中国风的体现。
6.怎样传承红色经典,弘扬民族精神为进一步弘扬时代主旋律,推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近日,带岭区公安分局团支部组织全局广大团员青年开展了“传颂红色经典 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中,通过阅读革命经典书籍、学唱红色经典歌曲、观看爱国主义经典影片等教育形式,使全局广大团员青年民警深刻地了解革命、走进历史、学习革命先辈百折不挠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用实际行动树立“忠诚、坚韧、奉献、进取”的公安干警的良好风貌。
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革命传统, 参赛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回顾了历史,更从英雄人物身上学到了坚强、勇敢、进取、奉献的精神,同时,他们倍感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表示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勤奋学习,掌握好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打好基础。
7.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保护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红色旅游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为主体,其外延可扩展到民主革命时期。作为具有教育作用的旅游产业,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共产党人的光辉业绩与革命精神,生动地融入了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这一特殊功能,使"红色旅游"深入影响到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层面,成为一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创造。
开展红色旅游,就是要把这种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进一步地弘扬出去,教育后代、激励后人,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团结斗争的一面旗帜,如今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崭新的宣传形式,登上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舞台,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
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好形式,是一件利党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发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党在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旅游就是以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作为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珍贵教材,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对于帮助大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拥护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