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中医夏季养心常识

中医夏季养心常识


1.夏季养心有什么讲究

夏季处在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交会之时,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是所谓“萆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节,人体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

在《素 问•六节藏象论》中,黄帝问歧伯,五脏与其外在表现如何时,歧伯答道: “心者,¥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 夏气。 ”意思是心脏是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生命的根本,养血主脉,与夏季 相应,气合太阳。

因此养心重在夏季。 而且,在夏天如果心火旺盛,就会有内热,舌尖红赤,舌头长疮或溃 疡,失眠易怒等症状;如果因饮食生冷或贪凉而使心阳耗损,人就会没有精 神,无精打采,并会出现怕冷、四肢冰凉、心痛等症状。

那么万天我们到底该怎么养心呢? 首先,应少汗养心。夏季天气炎热,微微出汗能够调节体温,有助津液 代谢。

如果经常过量运动,大汗淋漓,则易伤津耗血,不利于身体健康。中 医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之说,出汗过多,可导致气血两伤、心失 所养,而出现心慌、气短、失眠、神疲乏力、尿少等症状。

其次,竖持午睡。夏季昼长夜短,多数人会睡眠不足。

中医认为午时 (中午liwj至下午1时)睡觉效果好,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阴阳交 替,适于睡眠以养阴阳。 第三,保持心情愉快。

夏天燥热,多数人会出现胸闷气短、脾气暴躁、易怒等现象。 I此时,养心须以静治躁,遇事保持冷静,以乐观心态去面对。

祛燥火也可以听听音乐、跳跳舞,或者做些能让自己幵心的事情。总之,使 心气得以疏散排泄,从精神上达到身心愉悦,以达到养心的目的。

2.夏季养心需要注意哪些

一、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

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这个时节,可多做偏静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夏天养心安神之品不可少,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都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二、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夏天人们容易出汗,“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 血汗同源,汗多易伤心之阴阳。

加之夏天温度高,体表的血量分布多,这样容易导致老年人出现心脑缺血的症状,所以夏季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但是该出汗时则要出汗,老年人也不能闭汗,在房间里开空调的时间不能过长。

所选的运动不要过于剧烈,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 三、心分阴阳,既要养“心阳”又要养“心阴”。

心气虚指心脏功能减弱,表现为心慌心跳、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并有出汗。如不注重保养,发展为心阳虚就会出现心慌、气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气、面色发白等。

有心气虚或心阳虚症状的人,夏天尤其应该避免多出汗,以免伤了心阳,可用人参(2~3克)、西洋参(3~5克)泡水饮,或服生脉饮(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口服液。心阴虚则指心阴血不足,可造成部分心血虚的症状。

心阴虚的主要特点是阴虚阳亢,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失眠、心慌心跳等。 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多吃养心阴之品,如西洋参3克、麦冬3~5克,或吃冰糖大枣小米粥,或吃百合藕粉和银耳莲子羹。

四、不要吃刚从冰箱中取出来的食物。人的胃肠温度一般在36℃左右,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只有2℃~8℃,肠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容易出现腹泻。

所以,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 五、要睡眠充足。

夏天老年人易产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疲困,没精打采,只想在床上躺着,也不想吃饭,不想参加社会活动,只想在家呆着。碰到这样的情况,老人就应走出户外,多和人交往,多去旅游或到公园去赏景,要变“苦夏”为享受夏天。

六、初夏到来,日夜温差仍较大,早晚要适当添衣。

3.养身堂,关于养心的一些知识

一年四季中,因夏季属火,又因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所以,夏季的炎热最易干扰心神,使心情不宁,引起心烦。

而心烦就会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会加重心的负担,诱发疾病。因此,夏季养生重养心。

静养心养心首先要做到心静,心静自然凉。善于静养心的人,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

如何才能做到心静?第一,心静必须清心寡欲。因为少一分贪念,就会少一分心烦。

还要善于调节心情,尤其不能大喜大悲,中医有过喜伤心之说。第二,多闭目养神。

有空就经常闭目养神,可帮助我们排除心烦杂念。第三,多静坐。

因为静则神安,哪怕五分钟都会见效。每次可在阴凉处或屋内静坐15~30分钟即可。

也可采取听音乐、看书、钓鱼、打太极拳等入静。 慢养心人体的五脏中,肾有两个,一个坏了还有一个。

肝脏、肺脏也都有两叶,唯独心只有一个,所以心至为宝贵,同时因它昼夜不停地工作,又被视为“人体最累的器官”。夏天,天气炎热,血液循环加速,心脏容易负担过重,所以夏天慢养心要讲究不能累心。

因为只有心先慢下来、呼吸频率降低,心脏才能得到休息,方利夏季养生。 低温养心夏天温度高易导致血流加速、心跳加快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夏天养生还要躲避高温。

中医认为,夏天出汗多,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伤心之阴阳。加之夏天温度高、出汗过多,不仅易导致心脑缺血,还易引起血液浓缩及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夏天养心要减少活动强度、避免高温环境。

但因夏天又属阳,阳气主泄,所以该出汗时不能“闭汗”,开空调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出汗过多时,可喝一点淡盐水缓解。

食养心夏天宜多吃养心安神之品。如:茯苓、莲子、百合、小枣等。

同时,还要多吃养阴生津之品,如:藕粉、银耳、西瓜、鸭肉等。除此,夏天不妨吃点“苦”。

因为苦入心,可养阴清热除烦,如苦瓜、绿豆等。 气温节节攀升,又是一个暑热难耐的夏天。

对爱运动的人来说,他们就是喜欢畅快流汗的感觉。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夏季高温闷热,人体消耗特别大,各器官的衰老比其他季节明显,如果在夏季坚持锻炼,其抗衰健体效果将更加显著。然而,锻炼也要顺应四季变化,不妨给运动换个季,看看夏天应该如何锻炼? 动静结合 养护心脏 我国中医理论有“夏养心”之说。

心血管功能对气温的变化最为敏感,气温的骤然升高会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保护心脏,尽量避免因夏季闷热的天气而诱发的过度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

夏练的目的是以健脾养心、益气生津为主,锻炼的方式则是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动静结合,使人体适应夏季气候变化,增强体质,提高抗暑的能力。暑热逼人多流汗,易伤心血;暑热和暑湿损伤脾胃,使脾胃功能减弱,会导致食欲不佳,体倦乏力。

因此,夏练应采取不劳形神,不伤津液的方式进行锻炼。 晨晚运动 轻松适量 夏季进行运动要讲究科学,做到适时、适量和适地。

适时。为了避免强烈阳光对皮肤和身体的损伤,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尽量避免上午10点后至下午4点前的户外运动。

适量。人体在夏季消耗增大,睡眠和食欲下降,体能储备相对较弱,因此提倡轻松运动,时间控制在20至30分钟左右,强度适当减小,可选择游泳、散步、慢跑、拳操、非对抗性球类运动等。

适地。尽量到户外运动,选择公园、湖边、庭院等阴凉通风的地方。

即使在室内运动,也要适当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 运动出汗 有助耐热 每个人皮肤上的小汗腺密密麻麻,肩负着机体散热的重任。

当外界气温上升到30℃时,汗腺这一“天然空调器”开始启动,分泌汗液,以保持体温的恒定。研究表明,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的强弱与体内细胞中热应激蛋白的多少有关。

经常坚持运动的人,体内热应激蛋白合成显著增多,对热的耐受力增强,可抵挡高温热浪的侵袭。而享受空调的人,远离热环境,体内热应激蛋白合成减少,对高温的耐受力也随之下降,一旦离开空调,来到热浪滚滚的外界环境,便难以适应。

及时补水 水盐平衡 夏季运动补水的原则,在于保持水、盐平衡和少量多次。一是补水时最好不要只补充纯净水,而应补充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天然饮用水。

饮纯净水会造成血液稀释、排汗量剧增,进一步加重脱水。二是运动前、中、后都要补水。

运动前2小时补200至400毫升;运动前即刻补100至150毫升;运动中每10至20分钟补100至200毫升;运动后按运动中体重的丢失量补水,体重每下降1公斤补水1000毫升。 此外,还要提醒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晨练前饮用一两杯水,对身体大有裨益。

晨起饮水能使机体得到充足的水分,血液循环恢复正常,微循环畅通,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运动之后 营养跟上 夏天运动,不但机体排汗量骤增,损失了大量的水份,而且还会丧失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蛋白质。

对于运动量较大的人来说,维持均衡的营养十分重要。日常饮食中,不仅应多吃些绿叶果蔬,还应多吃乳制品、禽蛋、动物内脏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B6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的食物。

心血管病患者夏季运。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