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民族常识第十二课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一课的教案
《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维护民族团结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树立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观点。
过程与能力:能认识到克服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两种错误倾向以及尊重少数民族分俗习惯对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态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导入新课】:新疆班学生庆祝古尔邦节录象
一、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重要性)(板书)
1、维护民族团结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
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国家安全,有利于领土完整。
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维护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板书)
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具体要求)(板书)
1、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板书)
什么是大民族主义?
大民族主义:是指优势民族对弱势民族歧视 排斥或压制的思想和行为
什么是地方民族主义?
地方民族主义:是指孤立、保守、排外为特征的思想和行为
共同危害性:不利于民族团结
2、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板书)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主要体现在服饰、饮食、活动等日常生产和生活中
活动一:
知识竞猜:你知道下列服饰是哪个民族的?
通过知识竞猜的活动方式向学生介绍各民族在服饰、饮食和日常活动等方面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
活动二:
思考讨论:
第一、各民族形成不同风俗习惯的原因什么?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第二、对各民族风俗习惯我们应持什么态度,请说出理由?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第一、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凝集着丰富的民族感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其民族感情,反之,就是损害其民族感情。
第二、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小聚居、大杂居”的特点。
第三、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3、正确对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板书)
宗教信仰和民族问题相联系
知识拓展(一):
在我国流传较广的五大宗教介绍
知识拓展(二):
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流传的宗教
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是宗教工作,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小结】:回顾课堂知识要点。
以歌曲〈爱我中华〉的歌词结束教学。
【教案说明】
本节课有两个特点:从教学目标看,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较高;从学生情况看,学生对民族服饰饮食及宗教等知识有兴趣、对新疆班同学有好奇却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为此设计了:
第一,播放新疆班学生庆祝古尔邦节录象,使学生了解新疆班学生的活动及能歌善舞的民族特性。第二,收集和展示了各民族艳丽多姿的服饰和重要活动的一些场面,使学生从情感上通过了解去接受、认同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第三,讨论题“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应持什么态度,为什么?”的设计旨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必要性。第四,有关宗教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认识。
2.(1)如:①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
②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什么制度?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怎样的?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
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等。 (2)①支持民族政策,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②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③向身边的人宣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求文档: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第二课 辽阔美丽的民族地区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有吃名单旅游胜地,而且拥有富饶土地和丰富的宝藏.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1、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祖国各地都居住着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有吃名单旅游胜地,而且拥有富饶土地和丰富的宝藏.让我们一起去走访这些辽阔美丽的地方. 2、阅读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9页《秀丽的山河》,思考: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旅游胜地?你游览过哪些地方? (2)阅读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4)师生小结: 在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有许多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如, 湖南的张家界 贵州的黄果树瀑布 四川的九寨沟 云南的西双版纳 吉林长白山的天池 青海的青海湖及鸟岛 新疆吐鲁番的千佛洞 3、小组内交流这些旅游胜地的优美风景,展示准备的旅游景点的照片. 4、欣赏学过的课文《桂林山水》. 谈话: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这里生活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他们共同建设着这座著名的风景城市.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因此赢得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 欣赏名句: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第二课时 1、谈话:我国民族地区不仅有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还有肥沃的土地、辽阔的草原、广袤的森林、奔腾的江河、丰富的物产,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这些美丽的少数民族地区,去寻找祖国的宝藏. 2、阅读教材第10、11页《富饶的民族地区》,想一想: 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农作物和名贵的水果? 小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说一说. 新疆、宁夏、内蒙古及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肥沃,勤劳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种植了小麦、水稻、棉花、油料、蔬菜等农作物,那里还盛产着哈密瓜、芒果、香蕉、荔枝、菠萝、柠檬等各种名贵的水果.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如剑麻、甘蔗、橡胶、樟脑、茶叶、咖啡等. 为什么剑麻、甘蔗、橡胶、樟脑、茶叶、咖啡等经济作物生长在南方,而北方盛产牛、羊、马?这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指名说一说.师生补充总结: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如剑麻、甘蔗、橡胶、樟脑、茶叶、咖啡等. 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在辽阔的草原,那里盛产牛、羊、马. 让学生从南北方的气候特点了解这一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些南北方的气候特点.。
4.民族理论常识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会议要求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小学要在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初中要在一、二年级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普通高中一、二年级要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课程。
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民族理论政策常识一、单项选择题1、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民族产生于: ( )A、原始社会末至阶级社会初 B、奴隶社会末封建社会初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初期2、同一民族的人们世代居住、繁衍发展的地域、即: ( )A、共同经济生活 B、共同地域 C、共同语言 D、共同心里素质3、在民族的基本特征中,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的是: ( )A、共同经济生活 B、共同地域 C、共同语言 D、共同心里素质4、我们通常所说的某个民族在经济上的传统产业的特点是指 ( )A、共同心里素质 B、共同地域 C、共同语言 D、共同经济生活5、民族间相互区别的一个心里标志是 ( )A、共同经济生活 B、共同地域 C、共同语言 D、共同心里素质6、共同经济生活是共同地域的可靠 ,是把民族结成一个统一整体的 , 是民族形成发展的 。
( )A、条件、基础 、纽带 B、基础、物质纽带、决定性条件C、前提、基础 、纽带 D、基础 、前提 、纽带7、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 ( ?)A55个民族 B、56个民族 C、50个民族 D、52个民族8、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 )A、大杂居 B、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C、混居 D、游动居住9、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是: ( )A、内蒙古 B、西藏 C、新疆 D、青海10、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领导大沽口战役胜利的蒙古族将领是 ( ?)A、裕谦 B、僧格林沁 C、马本斋 D、僧一行11、中国第一个用解析法研究圆周率的科学家是 (? )A、祖冲之 B、明安图 C、鲁明善 D、忽思慧12、与《农桑辑要》王祯的《农书》并列为元代三大农书的是 (??)A、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 B、忽思慧的《饮食善要》C、《突厥语大词典》 D、扎马鲁丁的《万年历》13、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问题的根源在于 (??)A、民族矛盾 B、民族差别 C、民族仇恨 D、民族平等14、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是 (??)A、民族平等 B、语言平等 C、习俗平等 D、男女平等1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是: ( )A、建立民族自地方 B、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C、行使民族自治权利 D、实行民族自治条例16、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是: ( )A、建立民族自地方 B、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C、行使民族自治权利 D、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1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标志是: ( )A、建立民族自地方 B、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C、行使民族自治权利 D、实行民族自治条例18、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A、建立民族自地方 B、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C、行使民族自治权利 D、实行民族自治条例19、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由我国的: ( )A、地域情况决定的 B、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C、民族成分复杂决定的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20、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居中国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21、“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媒”指的是: ( )A、内蒙古 B、新疆 C、西藏 D、青海22、内蒙古自治区全区耕地面积8000万亩,人均耕地3.6亩居中国: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23、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 )A、1949年5月1日 B、1947年5月1日 C、1950年5月1日 D、1952年5月1日24、被誉为“纤维宝石王国”之称的是 ( )A、青海 B、新疆 C、西藏 D、内蒙古25、内蒙古地区的矿藏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第一的有 ( )A、煤 B、黄金 C、稀土 D、铝土二 、不定项选择题1、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它的基本特征有 (??)A、共同经济生活 B、共同地域 C、共同语言 D、共同心里素质2、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 (??)A、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B、共同构成了民族 C、并不是每个民族都同时具备的 D、也并不一定均衡显现3、我国民族地区的显著特点是 (??)A、地广人稀 B、资源丰富 C、地处边疆 D、人口稠密4、著名的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是 (??)A、《蒙古秘史》 B、《蒙古黄金史》 C、《蒙古源流》 D、《蒙古传记》5、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的是 (??)A、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B、维吾尔族的《褔乐智慧》 C、蒙古族的《江格尔》 D、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6、民族问题 (??)A、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B、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C、也包括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D、是敌我矛盾问题7、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有 (??)A、长期性 B、复杂性 C、重要性 D、国际性8、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主要宗教有 (??)A、佛。
5.民族常识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白 族 B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 纳西族称之为“那马” 僳僳族称之为“勒墨” 白族共有人口159.4万人(1990年),其中云南有134万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本族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白伙”,意为焚人或白人。
[编辑本段]民族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font color=#c60a00 size=2]僰[/font]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
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
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
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6.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小学)答案(答得好加分)1书法 国画 昆曲 景泰蓝 瓷器 丝绸 太极拳2《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特点1.作为“语录”体的第一个特色:文字俭约。 2.第二个特色:言简意赅。
3.第三个特色:用语平实,通俗晓畅。 4.第四个特色:迂徐含蓄,精警凝练。
5.第五个特色:大量运用对比、排比修辞。3因为当时瓷器是中国的象征,所以叫中国叫China,瓷器叫china还有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昌南(现在的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
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并大量出口欧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
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了。 4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大概在公元前3-4世纪。
万里长城横亘中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宛如一条巨龙盘旋于起伏的群山之巅,气势磅礴,壮严雄伟.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所以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7.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征答卷小学版一 1·行有恒也 有过则迁 2·一胜一负 每战必殆 3·孔明 三国战略家 军事家 诫子书 4·笔 砚 墨 国画颜料 宣纸绢 5·沈括 梦溪笔谈 科学史 6`金 木 水 火 土二 1·《清明上河图》作者是张择端,反映北宋时期汴京的场景场景 (1)·迎亲队伍渐进街市 (2)·来馆前一个农舍饲养两头牛2·(1)设计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梁柱结构塑造出标志性的斗冠形象,寓意:东方之冠鼎盛中华 (2)地区馆外墙和内部装饰用叠篆手法以地多点缀体现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3基本手段:唱 念 做 打 舞。
行当:生 旦 净 末 丑。 至于作文就给提示把:提示: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上多少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流传至今,多少历史人物因此而流芳百世。
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历史变革中,好多人忘记了本该具有的优良美德,转而崇拜金钱和物质。人与人之间仿佛也变得越来越冷漠,交往中多了一些“自我保护”,少了本应由的的理解、尊重、互助、友爱。
朋友!请放下戒心,文明礼仪从你我做 ■真诚友爱 真诚友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因此,要树立“心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同学友爱团结。
同学之间要平等待人,相互尊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平时遇见同学一定要打招呼。
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可以问好、点头、微笑、招手或喊一声名字等。要做到热情、诚恳。
用你的真诚去爱别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回报。 ■相互尊重 每位同学都需要被他人关爱,被他人尊重。
首先是尊重他人人格。讥笑、辱骂、给同学起绰号,不仅伤害同学的自尊心,还侮辱了同学的人格,是低级趣味很不礼貌和很不道德的行为。
其次,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每位同学的生活习惯是自幼养成的,是受家庭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潜移默化的结果。
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就等于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集体意识 每一个人都离不开集体,正像一滴水离不开浩瀚的江河大海一样。
因此,我们每位同学都要有集体意识。在集体生活中,要顾全大局,遵守规章制度,不可我行我素。
在你付出的同时,也将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尊重。 ■善于交谈 交谈是同学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
交流可以增加同学间的了解、友谊和相互增长知识。同学们之间的交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1、说话态度要诚恳谦虚,要语调平和,不可装腔作势。
2、交谈中力求语言文雅注意场合分寸。3、开玩笑,应注意,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不说。
听同学说话时态度要认真,不得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要插话或提问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若同学说得欠妥和说错了,应在不伤害同学自尊心的情况下,恳切、委婉地指出。吵架、骂人说难听话是一种无教养的行为及无礼的表现。
■借物还物 同学们经常在一起,难免相互之间借用东西,但是须谨记有借有还,即使随便用一下别人的物品,也应事先打招呼,征得他人同意。 ■帮助他人 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校园礼仪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当有同学需要帮助时,应分清是非,弄明情况,如果是对的,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助其一臂之力,忌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如果要你弄虚作假,或者是违反校纪的事,就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不可同流合污。
自己需要帮助时不要强求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替他人考虑。尽量不给别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麻烦。
(北京礼仪学院院长校李柠) 一位母亲正骑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女儿迎面而来。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饼干掉在地上。
母亲马上停下车,轻声对女儿说:“来,咱们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便把孩子抱下来,俩人弯腰一起去捡地上的碎饼干。
就是这一普通的一幕,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素质,是一种习惯。仔细想想,不是吗?无论这位母亲,还是将来的孩子文明素质如何,在这一细节中已有了答案。
文明礼仪的故事: 1.团结友爱--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
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按语: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
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2.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