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面对“中国式拥堵”,目前的自动驾驶完全没有解决办法?

现在的机器还是看不懂人心。

对于前方拥堵的识别,涉及的主要传感器有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激光雷达也可以识别,但是搭载的车辆很少;超声波雷达速度慢,时间常数大,只适用于低速、低距离)。

毫米波雷达原本在近区有一定的盲区,多部毫米波雷达可以缩小盲区,但是这种方式使用的型号并不多。所以毫米波雷达在判断拥堵的时候,有一定的风险在里面,也就是说可能无法识别。同时,即使识别出来,大部分车型的算法在与车身影响区域重叠达到一定值,然后减速时,被识别为前方障碍物。除了忍,什么都没有。

在相机方案中,通常需要至少两个相机来形成立体图像。大部分摄像头都安装在前挡风玻璃的顶部,视野内可以识别出堵车的情况。然而,交通堵塞很难定义。机器分不清车是会卡在旁边还是刚好近还是会远,也看不懂人的内心,也就是说无法预测“卡”车的行为。如果策略还被塞进去,就会慢下来让道。

从目前的传感器技术和自动驾驶的原理和策略来看,从机器和安全的角度来看,这些策略都是最好的,虽然都很折中,但是风险相对最小。

这也是我使用L2系统最麻烦的地方。不是技术战,是心理战。

所以目前还没有一款车(生产车上市)可以通过自动驾驶安全应对拥堵。

同时有两点值得说明。

第一,自主驾驶技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两三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表达了“自动驾驶正在到来,而且比我们想象的要快”,但是自动驾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该系统超越了车辆本身,包括各种交通参与者和交通基础设施,如道路和行人。就算快,也不是两三年自动驾驶的程度,而是一年。要看到,五年来,自主驾驶技术进步很大,大到很多朋友认为全自主驾驶很快就要来了,但实际上有半百里,我们相信自主驾驶的未来,同时给技术以信心和耐心。

二是自动驾驶系统将逐步淘汰人工驾驶。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朋友都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动驾驶不如人驾驶安全。只有自动驾驶是绝对安全的,可以代替人工驾驶,但事实上,只要事故率和成本比人工驾驶有优势,自动驾驶就会迅速普及。所以当这个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谓的“中国式拥堵”就不再需要技术来解决了。如果路上全是自驾车辆,车辆与车辆,车辆与道路可以互通,拥堵将永远成为过去。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