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僵尸”充电桩怎么来的?解决里程焦虑:先做好

“新能源车主最怕什么?我担心汽车会没电。有什么比停电更绝望?找到充电桩却无法充电。”据记者调查,安徽省某市很多充电站的电堆都无法使用,有的没有电源连接,有的根本没有配备充电模块,有的甚至连运营单位都消失了。

虽然以上都是极端情况,但是到处都有发现和发现难以使用的充电桩还是相当普遍的。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突飞猛进,占世界总量的近一半,但配套设施建设却没有完全跟上。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车堆比在3.14:1左右,所以数量并不宽裕,大量的“僵尸”充电桩加剧了供需紧张。说到充电,很多车主都是“苦泪”:私人桩装不上,公共桩故障率高,布局不合理,燃油车占地方多.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总规模将达到1000万辆。完善收费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是行业长期发展和应对民生需求的必要障碍。

细看“收费难”,很难指责一些企业盲目进取、目光短浅。有的公司“挂羊头卖狗肉”,以收费经营为名抢占土地;为了降低押马成本,慢慢填桩是不现实的。其他的,虽然打算深化培养,但不能准确满足用户需求,难以盈利。据了解,在“电费和服务费”基本稳定的市场条件下,要实现盈亏平衡,要求电堆利用率达到6%,但目前一般只有4%。收费业务不赚钱,相关设施被忽视,供给端服务水平难以提升,用户体验势必变差,恶性循环加剧。

现在看来,仅仅依靠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必然导致资源错配和浪费,难以化解“收费难”。但“有形之手”的发挥,需要城市管理者在管理上下功夫,为行业制定管理规则,迫使企业告别野蛮成长,承担社会责任,寻求创新解决方案。在北京,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联盟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建在哪里”、“建多少”提供参考;成都部分充电桩运营商使用智能锁和APP超时扣费功能,提高充电桩效率;此外,电力交换模式正在出现,共享充电桩正在出现.如果正视问题,重视问题,就能找到“收费难”的最优解。

从“自行车共享墓地”到“僵尸”充电桩,乘坐“互联网”快车,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再属于某一特定领域,往往需要多个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只有看到萌芽,知道萌芽,主动积极行动,新兴产业才能惠及大众,走得更稳。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