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十四五)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布局分析报告(政策规划)

车研咨询发布的《(十四五)2021-2025年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详细分析了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情况,包括政策规划、新能源汽车制造、动力锂电池产业链、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等。

一、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政策规划

(1) 《四川省“十三五”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节能新能源汽车目标:打造1-2家四川品牌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培育3-5家知名品牌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R&D节能新能源汽车制造、应用和服务体系。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30万辆,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重点培育8-10家知名品牌企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化和便捷化。绿色发展水平大大提高。新车平均油耗乘用车降至5.0升/100公里,节能车降至4.5升/100公里。商用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达到国家六大排放标准。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2)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培育方案》

大力支持一汽丰田的技改扩建项目,引进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动一汽大众、成都吉利、绵阳华锐通过技术改造引进新能源乘用车产品。支持四川江淮引进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动宜宾奇瑞新能源汽车项目提前投产。四川将重点打造1-2家四川品牌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培育3-5家知名品牌企业。力争到2022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15万辆,总产值1000亿元。

(3)《四川省支持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2020年9月)

(1)鼓励先进新产品的研发。对于省内企业新开发的新能源乘用车、客车、货车、氢燃料电池车,将进入工信部新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车型,进入目录后一年内销量分别达到1000辆、200辆、500辆、50辆。开发生产企业每款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单个企业最高奖励不超过500(责任单位:经济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牵头单位在逗号前,下同)(2)将氢燃料电池产品纳入四川省第一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范围,并根据成套设备和单台设备单价和实际销售总额,对研发单位和用户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负责单位:经济和信息技术部、财政部)

(3)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R&D项目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根据承担单位实际投入情况,给予不超过30%的一次性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不超过500万元。(负责单位:经济和信息技术部、财政部)

(4)支持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对新批准的国家级制造创新中心一次性奖励2000万元,对新认定的省级制造创新中心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负责单位:经济和信息技术部、财政部)

(五)支持市(州)加快道路机动车产品准入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对机构成功取得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资质的市(州)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负责单位:经济和信息技术部、财政部)

(6)协调省级科技计划,实施氢能和智能重大科技项目

(7)支持投资大、产业带动强的国内领先的智能车测试领域项目,根据项目建设规模和应用效果及实际投资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R&D创新等项目给予不超过3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支持车路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负责单位:经济和信息技术部、财政部、交通部)

(8)支持省内整车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销量。新能源乘用车、卡车、客车年销量分别达到10000、5000、3000辆,年销量同比增长10%以上的,给予销量0.5%的一次性奖励,单个企业最高奖励不超过1000万元。(责任单位:财政部经济和信息化司)(9)鼓励省内动力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生产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大与汽车生产企业的配套力度。动力电池企业年供应量首次达到5GWh的,一次性奖励最高1000万元;氢燃料电池企业年供应量首次达到10MW的,一次性奖励最高500万元。动力电池和氢燃料电池企业获奖后的第二年,如果年供应量同比增长20%,则分别给予不超过200万元和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负责单位:经济和信息技术部、财政部)

(10)与新能源和智能汽车行业相关的国际知名企业、国内十大汽车企业、十大关键零部件(电池、电机、电子控制、汽车传感器、汽车芯片等)),等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四川投资建设的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领域的重大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管理。对于走在世界前列、在创新R&D和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国内外领先企业,将在四川投资建设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重大R&D、制造、检测项目和机构,并按照“一案一议”的原则给予重点支持。(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财政厅、自然资源部)

(4)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2020年度工作要点》

力争实现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3.5万辆,同比增长10%,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2万辆。

二、四川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

《四川省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置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CJGF[2014]64号)规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不低于设备更新总量的30%,今后将逐年增加。2018年再次推出《四川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实施办法》,再次明确“党政机关装备使用国产车,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按照规定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比重。对于保密通信、相对固话执法执勤等车辆购买更新,要以购买新能源车为主。”。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2020年度工作要点》:力争实现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3.5万辆,同比增长10%,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达到12万辆。三.四川收费基础设施市场政策规划

(1) 《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

到2020年,将初步建成一个适度超前、车桩并举、布局合理的收费基础设施体系。全省将新建600多个集中充换电站和27万多个分散式充电桩。

(2) 《四川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

到2020年,力争建成27万个充电桩和604个集中充换站,其中公交充换站140个,出租车充换站91个,专用汽车充换站89个,城市公共充换站88个,城际快速路服务区196个。

(3)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培育方案》

力争到2020年建成600多个集中充换电站和27万多个分散式充电桩,满足200万以上的充电需求

车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200多家生产、建设、运营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企业。同时还包括361个省市和近300个地级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布局分析。

(3)锂电池产业链

车研咨询研究过锂电池产业链的2000多家企业(包括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极溶液/六氟磷酸锂材料、锂矿/碳酸锂/氢氧化锂、锂设备、锂电池回收)。

1.《2021-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场发展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和《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详细分析了中国900多家锂电池企业以及在中国的投资布局。2.《2021-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2021版)》详细分析了全国350多家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按母公司和分公司/子公司分别计算)。覆盖三元正极(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

3.《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详细分析了国内230多家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按母公司和分公司/子公司分别计算)。覆盖人造石墨负极、天然石墨负极、硅基负极和中间相碳微球。

4.《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详细分析了国内130多家锂电池隔膜材料企业(分别按母公司和分公司/子公司计算)。覆盖干隔膜、湿隔膜和涂层隔膜。

5.《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隔膜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详细分析了国内130多家锂电池电解液/六氟磷酸锂材料企业(按母公司和分公司/子公司分别计算)。

6.《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电解液与六氟磷酸锂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年对国内150家锂矿和锂盐(碳酸锂/氢氧化锂)企业进行了详细分析(母公司及其分公司/子公司单独计算)。

7.《2021-2025年中国锂矿与锂盐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年对全国200多家锂离子设备企业进行了详细分析(母公司及其分支/子公司单独计算)。

(4)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车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5年中国锂电设备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2000多页)对全国31个省市/近300个地级市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中的500多家企业的政策规划、企业投资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氢燃料电池加气站建设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新能源汽车#财务部#新能源采集(三)锂电池产业链

车研咨询研究过锂电池产业链的2000多家企业(包括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极溶液/六氟磷酸锂材料、锂矿/碳酸锂/氢氧化锂、锂设备、锂电池回收)。

1.《2021-2025年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和《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详细分析了中国900多家锂电池企业以及在中国的投资布局。

2.《2021-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2021版)》详细分析了全国350多家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按母公司和分公司/子公司分别计算)。覆盖三元正极(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

3.《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详细分析了国内230多家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按母公司和分公司/子公司分别计算)。覆盖人造石墨负极、天然石墨负极、硅基负极和中间相碳微球。

4.《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详细分析了国内130多家锂电池隔膜材料企业(分别按母公司和分公司/子公司计算)。覆盖干隔膜、湿隔膜和涂层隔膜。

5.《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隔膜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详细分析了国内130多家锂电池电解液/六氟磷酸锂材料企业(按母公司和分公司/子公司分别计算)。

6.《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电解液与六氟磷酸锂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年对国内150家锂矿和锂盐(碳酸锂/氢氧化锂)企业进行了详细分析(母公司及其分公司/子公司单独计算)。

7.《2021-2025年中国锂矿与锂盐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年对全国200多家锂离子设备企业进行了详细分析(母公司及其分支/子公司单独计算)。

(4)氢燃料电池汽车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