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别被“股市”忽悠了

在刚刚结束的广州车展上,《选车网》在与一些中国品牌厂商交流时,听到最多的是“股市”的观点。综上所述,卖车越来越难,因为市场接近饱和。

但是,在所谓的“股市”中,为什么一些德日品牌的销量和份额有所增加?相比之下,一些韩国、法国、本土厂商做生意越来越难,但怪“股市”合适吗?

“股市”真香!

10月份乘用车销量同比环比增长,市场明显处于上行通道。然而,此时,一些研究机构再次提出了“股市”的观点。

最近某研究所发布了《存量车市洞察报告(2020版)》(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中国的乘用车市场已经进入了库存时代,无论是从购买和购买的比例,还是从汽车的平均年龄来看。”

本《报告》在设定“库存时代”的前提下,从市场和消费群体的角度给厂商提出建议。提案称:“这份报告将市场划分为三大战场:首购、换购、再购,提炼单身、大叔、大妈等核心用户。建议汽车公司培育精品车,重塑价值链,争夺汽车细分市场。建议经销商落实用户中心理念,打造自己的品牌,打造服务矩阵。”

乍一看《报告》说得很好,建议也很有条理,但仔细推敲还是有争议的。

「股市」是真的吗?

至于流行的“股市”说法,两位资深专业人士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一致提出异议。

世界汽车工程师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汽车工业与技术战略研究所所长赵福全教授认为,汽车市场可以分为股票市场和增量市场两个市场,消费者在增量市场中占主流。

近日,赵福全在接受《盖世汽车》专访时说:“中国的汽车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4亿人的市场和10亿人的市场。中国4亿先富起来的人,在汽车消费上已经做到了“从零开始”,下一步就是追求“从零到好”。这个群体的购买力不受经济走势和疫情影响,是消费升级的根本动力,代表着消费升级的股市需求。另有10亿人仍在努力实现“从零开始”的目标,这是低端车型的主要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收入相对较低,消费信心和能力与宏观经济形势高度相关,疫情相对削弱了其购买力。事实上,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增量空间恰恰在于10亿人这个群体,其购买力的增长速度决定了汽车市场的增长率。”

在《选车网》总裁关看来,“股市”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因为提出这个说法的人并没有给出支持这个观点的依据。早些时候,关写道:“所谓股市,就是除了续涨,没有新的需求。这就是日本汽车市场的现状,即汽车年销量等于报废更新量,也就是说市场饱和达到100%。这就是股市。中国市场离股市很远。它不仅是一个增量市场,而且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如何计算中国汽车市场的饱和度?市场饱和度的计算方法很简单,用2019年的汽车拥有量——2018年的拥有量=纯新拥有量;销量-新增数量=更新数量;更新量/年销量=市场饱和。”值得注意的是,关不仅根据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统计数据计算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饱和度,还提出,如果有序放宽限购,落实小汽车购买和使用优惠政策,中国汽车市场仍有80%~90%的发展空间。

警惕“股市”糜

说白了,在一些“股市”的支持者眼里,中国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未来中外品牌都会陷入争夺股票的大战。这种负面看法,再加上一些研究机构侧重于战术层面的建议,严重误导了企业,导致一些企业领导过于注重细节战术,而忽略了战略顶层设计。

虽然和关没有什么交往,但是他们的观点却是非常一致的。在他们看来,中国市场仍然是一个增量市场。对于处于品牌推广关键时期的本土车企来说,明确品牌愿景,做好品牌定位非常重要,但盲目进入市场竞争是不可取的。

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赵福全分析说:“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定义品牌定位比品牌推广更重要。最重要的是,企业一旦确定了合理的品牌定位,就必须全力以赴坚持下去,决不能反复动摇。向上品牌就是推出更高端的产品,更高端的产品必须有更高的价格。然而,汽车市场的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产品端越高,受众越小。因此,当企业提高产品价格时,销量往往会下降。当时有些企业不耐烦了,开始降价,但是价格一降,品牌又跌回原来的水平。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都处在这样一个品牌建设的恶性循环中,总想把自己的品牌升级,但是销量受挫就开始争价格,这样的品牌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品牌建设过程中,企业坚持自己规划的品牌定位非常重要。同时,企业必须能够承受孤独。毕竟品牌建设不是一天的事。”

关在分析今年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下滑时表示:“目前,一些中国品牌遇到的问题是,虽然在质量上超过了国外二线品牌,失去了国外一线品牌,但产品的溢价能力并没有提高。这种高质量、低利润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品牌支撑。经过深入分析,一些本土企业的品牌愿景和品牌定位并不清晰。品牌的建立始于品牌愿景。需要一个清晰有力的描述来展现品牌的野心:比如,你希望品牌在用户、员工、合作伙伴中代表什么,等等。品牌愿景最终决定了营销计划中的品牌建设要素,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因素。接下来要做好品牌定位,就是我们的产品要面对什么样的消费者,要满足什么样的核心需求。在合理的品牌定位下,努力打造和提供能够支撑自身品牌内涵的相应产品。”

另一方面,《选车网》之所以大篇幅讨论“股市”和“增量市场”这个话题,是为了帮助中国品牌在品牌崛起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在、关等资深专业人士看来,他们应该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长期发展潜力充满信心。在这种背景下,本土品牌需要在品牌的顶层结构上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而忽略一件事,失去另一件事。

(来源:互联网)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