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北大众因芯片短缺停产的消息迅速发酵,而由于芯片短缺,汽车公司停产有持续蔓延之势。(刚才!南北大众停产!)
据国内媒体报道,关于上述传言,比亚迪表示,一些公开报道中提到的半导体相关产品短缺的情况在汽车行业确实存在,但比亚迪在新能源电池和芯片方面有完整的产业链,不仅可以完全自给自足,还可以提供剩余。比亚迪也表示,比亚迪半导体也在积极推进市场化,之前已经完成了A轮和A轮。
这一次,比亚迪对芯片短缺导致汽车公司停产的问题做出了如此艰难的回应,因为在三电领域,比亚迪是一家进行整个产业链布局的国内企业,不仅制造电池,还制造电力驱动、电子控制系统和芯片,甚至高难度地设计制造IGBT。
今年4月,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对其全资子公司进行重组,并计划引入战略投资者。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深圳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微电子”)已进行重组,更名为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今年5月26日,比亚迪宣布比亚迪半导体完成A轮融资,14家投资实体向比亚迪半导体增资19亿元。不到一个月,比亚迪半导体完成融资总额27亿元,受到30家机构好评。
数据显示,比亚迪半导体的主要业务覆盖R&D,生产和销售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和光电半导体。它拥有集成的产业链,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是中国独立可控的IGBT制造商。未来,比亚迪半导体将专注于汽车级半导体,同时推动半导体在工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努力成长为高效、智能、集成化的新型半导体供应商。
虽然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汽车产业一直存在“缺乏核心和灵魂”的问题,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将变得更加明显。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高度自主的汽车将在有限的区域和特定场景下实现商业化。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的车辆将全面电气化。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摆脱汽车产业“大而不强”、集成电路产业“缺乏核心和灵魂”的困境。特别是在汽车芯片领域,国外企业长期分裂,本土企业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由于设计和生产技术差距较大,中国还没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芯片供应商,在汽车芯片领域的整体市场份额极低。
随着全球汽车工业进入深度转型期,以电气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代汽车正在改变原有汽车制造业的供应链地图。虽然国内在动力电池、电机和电子控制方面有一些大型供应企业,但在芯片和电子元件方面仍然严重依赖进口。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占全球市场40%以上,但自给率仅为10%;中国的汽车级单片机市场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但基本上100%依赖进口。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一批优秀公司的出现,新能源汽车新轨道上“缺乏核心和灵魂”的局面也将发生改变。
据了解,比亚迪半导体成立于2004年。经过15年的自主研发,已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完整汽车IGBT生产链的汽车企业,打破国际垄断,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在整车级功率半导体方面,比亚迪半导体积累了十几年的技术,不断更新迭代。2005年,比亚迪组队,开始开发IGBT;2009年,在中国推出首个自主研发的IGBT芯片,打破了外国企业的技术垄断;2018年,IGBT 4.0芯片上线,成为国内高端IGBT电源芯片的新标杆;2020年,国内第一批装车的SiC MOSFET正式上线,并已应用于比亚迪全新旗舰豪华轿车“韩”上。
比亚迪11月发布的销售数据显示,比亚迪韩单月销量1.0105万辆,较10月份增长33.9%,首次实现月销量过万。同时成为中国品牌中大型车首款月销量过万的车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芯片#停产集合
数据显示,比亚迪半导体的主要业务覆盖R&D,生产和销售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和光电半导体。它拥有集成的产业链,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是中国独立可控的IGBT制造商。未来,比亚迪半导体将专注于汽车级半导体,同时推动半导体在工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努力成长为高效、智能、集成化的新型半导体供应商。
虽然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汽车产业一直存在“缺乏核心和灵魂”的问题,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将变得更加明显。
比亚迪11月发布的销售数据显示,比亚迪韩单月销量1.0105万辆,较10月份增长33.9%,首次实现月销量过万。同时成为中国品牌中大型车首款月销量过万的车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