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又冷又冷。开车需要注意什么?

每年朋友圈都流行一个笑话,“全国过冬,广东还蒙在鼓里”。的确,在北方很多地方大雪纷飞,南方很多地方气温偏低的11月份,广东的白天气温还能接近30C,人们还穿着短袖t恤,走几步就能大汗淋漓。估计很多人不看月份就认为广东是初夏。

但现在广东已经渐渐“醒了”,寒风入冬,更别提北方的气温了。冬季出行要多注意安全问题,尤其是北方的车主。比如东北三省的车主早上开车上班前都要把车“解冻”,可见气温有多冷。前段时间,一个长春车主赶着上班,直接拿着“装饰品”跑在路上。虽然看起来很搞笑,但是不得不说车主在这么冷的天气开车一定要注意这些安全问题。

冬天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是在其他季节开车,也要和前面的车保持足够的距离,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在紧急情况下避免发生意外。在冬季,前后车之间的距离应该保持较长,尤其是在北方地区,那里的路面因下雪而变得湿滑。在同样强制动的情况下,湿滑的路面会使车辆的制动距离变长。当发生事故时,可能是因为额外的制动距离,所以在下雪的道路上行驶时,记得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在积雪较厚的路段,车主应尽量沿车辙行驶。这有点类似于越野,就是沿途更容易经过一个会场。如果重新开通自己的航线,会有很多未知的风险。而且在积雪路面上沿车辙痕迹行驶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更高,车辆行驶时更不容易打滑。此外,沿着车辙痕迹行驶可以避免一些被雪覆盖的障碍物对车辆造成损坏,车主也可以避免经济损失。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新闻和视频,路面结冰,车辆下坡时打滑失控,造成多车相撞,或者车辆爬坡时驱动轮起不来。道路结冰时,更不用说汽车了,人可能会走不稳甚至打滑,汽车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很小。因此,在结冰的路面上上下下时,禁止用力踩油门或刹车,因为这样容易造成轮胎抓地力不足,然后车辆失控滑向斜坡,或者出现车辆上山不走的尴尬局面。正确的驾驶行为是让车辆保持低速,平稳地上下行驶。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冬天在下雪的路面上行驶时,应该降低胎压,这样可以增加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车轮有更好的抓地力。乍一看,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帮助对方。为什么这么说?有机构进行过试验,利用高胎压、原胎压、低胎压三种工况在积雪路面上进行雪制动试验。结果表明,高胎压时制动距离最短,原始胎压次之,低胎压时制动距离最长。

可能大家都不太明白,轮胎气压高不是减少了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吗?为什么刹车距离反而最短。这是因为轮胎表面有花纹增加抓地力。轮胎高压会挤压橡胶向外膨胀,同时会顶起轮胎表面的纹路,增加抓地力。当轮胎气压较低时,轮胎会变形,使轮胎表面的胎面花纹无法提供更多的抓地力,因此车辆的制动距离反而会变长。这是否意味着在下雪的道路上行驶时,轮胎压力应该升高?其实不是。长期高胎压会增加轮胎的负荷,保持原来的胎压就行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