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已经涨价很多年了。从一开始,大家还在讨论自己的品牌应该如何上去。到目前为止,中国各大自主品牌汽车已经开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对趋势的判断,走向自己的品牌。总的来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无论走什么模式上去,至少目前行业和消费者都能看到自主品牌的努力和成果。
无论是海外收购还是借鉴产品平台,早期的独立向上模式都倾向于打造全新的品牌。
记得早年参与讨论独立品牌汽车公司如何走品牌向上之路的时候,当时有两个品牌我们可以借鉴比较:荣威3354和奔腾。这两个品牌也在当时得到了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认可,在独立向上领域表现出色。
荣威品牌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海外收购,而奔腾品牌主要依靠马自达产品平台进行借鉴。总体来说,荣威品牌相当于通过海外收购现有品牌和产品平台,并且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走上了一条当时可以说是跨越式发展的独立向上的道路;奔腾品牌主要参考马自达的产品平台推出奔腾品牌产品,当时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
应该说,无论我当时在哪个自主品牌汽车公司,还是当时的其他自主品牌汽车公司,在讨论和思考如何走自主向上的道路时,虽然会参与和比较上述两个品牌不同的品牌向上模式,但还是倾向于现有自主品牌无法支撑品牌向上的共识,需要打造全新的品牌来实现品牌向上的道路。
在这样的共识下,比如奇瑞汽车通过早期推出瑞琪、林炜品牌,后期推出观致品牌来争取品牌突破,而长安汽车也成立长安高端车事业部,准备自建或海外收购等。通过打造全新品牌来促进品牌推广。
没有制度能力的支撑,无论什么模式,自决之路都走不远。
但从结果来看,奇瑞汽车前期推出的瑞琪、林炜品牌都失败了,后期推出的观致品牌也表现不温不火;经过对自身能力和当时市场环境的综合研究,长安汽车也暂停了长安高端品牌车计划。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自主品牌的系统能力不足以支持自我完善;第二,当时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环境不足以支撑自我提升。当时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认可度还不够,更别说自有高端品牌了。
被整个自主品牌阵营作为车型的荣威和奔腾,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汽车市场上能够被自主品牌阵营选择的同时具备品牌力和产品力的产品太少了。荣威品牌主要得益于海外品牌的代言,奔腾品牌主要得益于马自达产品平台的代言。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荣威品牌在自己的品牌阵营中依然可以表现出色,而奔腾品牌的表现还不够好。造成这种不同情况的原因与其系统能力建设的有效性直接相关。
只要有系统容量的支撑,任何模式都有独立上移的机会。
近年来,我们发现自主品牌的上升趋势可以说是更快、更好、更平稳,在终端市场的表现也频频出彩。荣威和,无论是通过海外品牌、产品收购还是整体技术借鉴,还是靠自己打造全新品牌的长城威,还是通过产品平台实现自主高端的长安汽车,都在中国自主品牌的道路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事实上,自主品牌向上的模式之争现在已经消失,整个行业已经意识到采取什么模式走自主向上之路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制度是否有能力支撑自主向上之路,这是核心。
应该说,从早期的自主向上模式之争,到目前百花齐放,其实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出生到成熟,从点到面,从对轮子沙发的认可到对系统能力建设的重视,发展的道路上没有对错之分。只要逐渐成熟理性,中国自主品牌向上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