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技术的浪潮来临时,很多造车的新生力量都在一个接一个的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很多品牌由于资金、R&D等问题在量产前夕倒下,但那些坚持下来的品牌却在股市上蒸蒸日上。正因为如此,还是有人想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比如最近苹果公司对何达、工会-KY、鹤琴、福田等台湾汽车零部件厂商提出了备货要求,并把相关厂商纳入第一波供应链,似乎预示着苹果的造车之路终于要开始了。
早在五年前,《华尔街日报》就有苹果泰坦计划的报道,这也是苹果第一次有了造车的计划。但在过去的五年里,苹果的汽车业务一直处于既不公告也不否认的状态,所谓的泰坦计划只提到当时苹果正在准备整车的开发,R&D团队将达到1000多人。
但无论是苹果的资金实力还是软件方面的研发能力,都可以说是优于电动车技术。从几个新势力的表现来看,除了电池技术这一点极其重要,但是大家都卡在瓶颈上,软件技术对于电动车或者智能驾驶来说是极其关键的。所以有了这些优势,苹果进入汽车行业的可能性非常大。
不仅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也是苹果主要手机领域的阻力。不仅三星等品牌在高端市场与他们对峙,国内品牌在高端和低端市场布局紧张,产品性能同质化,Android系统不断完善,苹果的IOS系统优势弱化,都让其感到威胁。那么你怎么看待苹果造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