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镜/轮毂/排气管系红布条,变速杆套一串手环,中控台配电动转轮/观音/弥勒佛,车内后视镜挂护身符/毛主席画像,安全带插铁皮,当然还有窗户贴对联!
事实上,汽车文化这个词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什么是汽车文化?我们不妨举个例子。
比如在英国,像宾利、阿斯顿马丁这样的车,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投资”,而不是一种交通工具,有些豪车从来没有驶出车库。而且经典复古车展很受欢迎。很多人愿意花钱买票只是为了看看。也有很多人愿意买一辆破旧的二手车,然后花几年时间修理,让它恢复到以前的光泽。
比如在美国,我们可以看到近80岁的老爷爷们为了买一辆绝版的旧车,花光了所有的财富。这些行为是很多中国人无法理解的。清哥从来没有听到过有人说收集了所有Zotye的模型之类的消息。
中国有自己的汽车文化吗?
中国还没有形成类似英国“欧美”的规模和气候的汽车文化,但中国正在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汽车文化。所谓“汽车文化”,一定是一种超越汽车的交通、运输等基本功能,被赋予各种精神追求和意义,被积累和传承的“无形财富”。汽车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民族文化特征的框架下的。
汽车文化的前提是私家车的普及。这个过程在中国才开始20年,最近5年才开始覆盖大部分人。2000年,北京私家车只有150万辆,15年后,私家车达到500万辆,15年间增长了两倍多。
物质之后是文化
2000年以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品牌(包括合资企业)只有几款:桑塔纳/富康/Logo 505/李霞.这些模型只是基本的交通工具
更多车型是进口车。最早的是苏联的伏尔加(只有高级党政干部才有机会乘坐),还有东欧的华沙卡;之后就是日本丰田皇冠,中国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给中国人对汽车的印象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些记忆,在70后和80后人群中,形成的更多的是对车的感受,而不是对文化的感受。
如果说英国汽车文化对老爷车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那就是中国有一部分人通过修复老爷车来致敬自己的童年:修复使用皇冠3.0、日产公爵、虎头冲。虽然具体表达不一致,但在文化的细节背后,人性是有共通之处的。
所以中国的汽车文化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可以说处于起步阶段。
但也有一些独特的地方:
1.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汽车文化,在成长阶段已经赶上了互联网的潮流。中国的车就像英国的名爵汽车俱乐部一样诞生在互联网上。各种车依靠网络论坛,形成得非常快。
所以一些网站也发展壮大了,比如更早的爱歌和车家,他们的人气都是通过建立相应车型的论坛积累起来的。这种车形成得很快,但往往比较松散。因为和车家的论坛是根据车型而不是品牌来分类的,车主要是通过具体车型来区分的,所以车型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车的存在。换车后,车手基本都会离开原来的车机构,对车型的认可度大于品牌。
2.与中国足球相似,中国球迷和骑手对其他国家的品牌忠诚,是因为他们的本土品牌比较弱,被视为与足球相似的“自己的球队”,从而形成不同品牌之间的苦战。比如“德”“日”的永恒战争就是网络中最常见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德系车和日系车而战。由于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大众车迷被称为“大众神”,他们攻击各种汽车,所以也遭到各种汽车的反击。在文字之战中,各种“键盘手”脱颖而出,形成了以汽车为分类的网络“段子”文化。
比如在公路上,啪九:“大哥,后备箱里有油吗?给我一些?”途观:“没有后备箱,发动机上有一个,要不我给你两勺?”一辆奥迪停下来大方地说,用我吧,我后备箱里有十几瓶!这时,身后一名速腾司机喊道,赶紧走,车轴坏了,车失控了!所有的司机都哭了。“前面的凌渡太宽了,躲不开!”3.“中国品牌”在中国汽车文化中相对较弱。所以一群有民族情怀的人形成了一个死忠的骑手群体,比国外品牌的骑手更固定,更团结。以奇瑞的新奇骏和比亚迪的迪芬俱乐部为代表。
很难判断中国的汽车文化最终会是什么样子,但在起步阶段已经足够令人欣慰了,而且很幸运,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今天中国汽车文化形成的见证人。#中国#模特#车系列
汽车文化的前提是私家车的普及。这个过程在中国才开始20年,最近5年才开始覆盖大部分人。2000年,北京私家车只有150万辆,15年后,私家车达到500万辆,15年间增长了两倍多。
物质之后是文化
2000年以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品牌(包括合资企业)只有几款:桑塔纳/富康/Logo 505/李霞.这些模型只是基本的交通工具
更多车型是进口车。最早的是苏联的伏尔加(只有高级党政干部才有机会乘坐),还有东欧的华沙卡;之后有日本丰田皇冠,第一批在中国先富起来的人,给了中国人
车的印象带来了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3、中国汽车文化中“中国品牌”相对较弱,因此,一批怀有民族情怀的人了形成较为死忠的车友群体,要比国外品牌的车友更加固定团结。以奇瑞品牌的新奇军和比亚迪的迪粉会为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