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下午4点42分,寒潮前夕北京气温趋近于零。位于北京海淀上地十街的百度大厦B座西门,很少有路人匆匆而过,但也有坚持户外工作的百度员工:短短两分钟,三辆不同型号的阿波罗(参数图)自动驾驶汽车缓缓驶过。
大楼西门南侧的柱子上露出一盏红绿灯。在闪烁的黄光中,一辆林肯MKZ、一辆红旗电动汽车和一辆载有四五名“乘客”的阿波罗小公共汽车在这座南北长232米、东西宽65米的银灰色金属建筑周围徘徊。汽车后部深蓝色的“自动驾驶测试”字样表明了他们的任务。
"这种测试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一名百度员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早在2018年1月,百度大厦门口就搭建了无人驾驶体验站,接受内部员工的申请体验。
两年过去了,测试车还是很勤快,但是行业在变。在这些车辆徘徊的同时,一则新闻已经发酵了一个多星期。12月15日,有报道称,百度正在考虑生产自己的电动车。几乎与此同时,另一家科技公司苹果也报道了造车趋势:12月21日,有报道称,苹果最早将于2021年9月发布Apple Car。
就在三周后,一些传言很快变成了现实:1月11日,百度正式宣布成立一家智能车公司,作为乘用车市场的车辆制造商进入汽车行业。苹果制造汽车的计划已经逐渐明朗。据悉,苹果将于今年3月与现代汽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建厂或合资造车。
“2020年,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智能电动车将开始爆发,智能车目前将快速成长,有巨大的进一步成长空间”。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百度智能驾驶集团负责人李振宇对市场表示乐观。同时他强调,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智能技术都已经成为未来刺刀作战的标准甚至决定性的一点。
而这也成为了科技公司进入市场的动力和野心。
科技巨头的进入,势必会对传统汽车公司乃至新生力量造成压力。视觉中国
朱早车彻路
2013年6月,在苹果全球软件开发者年会上,苹果宣布进军汽车领域,推出“车内iOS”计划。
同年7月,百度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主要从事前瞻性技术研究,百度无人R&D项目几乎同时启动。
2021年初,几乎同时开始瞄准汽车行业的两家科技公司也同时想到了造车:百度与吉利牵手成立智能车公司,控股绝对控股,试图进入智能车的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服务整个产业链;另一方面,苹果已经接触到许多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库存要求。甚至有媒体称其首款Apple Car将于9月发布,原型车已在加州测试。从新闻来看,苹果会造汽车是肯定的。
然而,造一辆车并不是两家公司的一贯想法。
2018年11月,百度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彦宏直言不讳地表示:“百度不会造自己的车。”“我们只做我们最擅长的自主驾驶技术的研发,并将其打开,所有人都对无人驾驶汽车感兴趣。有想法有能力的企业一起做。”
当时发布一年多的阿波罗计划,在百度内外如火如荼。这个自动驾驶软件开源平台可以帮助用户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快速构建一个完整的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甚至被业内一些人认为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安卓系统”。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阿波罗和百度的智能驾驶业务一直被视为百度的“负资产”。一方面,业界批评环境保护署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了解,目前百度的国产自驾汽车除了部分卖给长沙等地方政府外,大部分为百度所有。百度智能驾驶叠加了R&D等其他费用,一直在烧钱。
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几年业内有很多传言说百度会拆分智能驱动业务,寻求外部融资。虽然百度一再表示传言不实,但财务压力确实是悬在百度智能驾驶业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苹果的造车计划也经历了很多波折。2013年,苹果推出“车中iOS”计划,为造车做好准备,合作伙伴涉及法拉利、沃尔沃等汽车公司,这是苹果历史上首次将自己的软件应用到其他硬件上。
2014年,苹果首次被举报“涉嫌造车”,其“泰坦计划”首次曝光。所谓“泰坦计划”,就是打造无人智能汽车,彻底颠覆现在的行业。2015年,有报道称苹果大规模招聘人才,R&D人员规模一度超过5000人。
然而,从那以后,泰坦项目逐渐搁浅。2016年,苹果在致美国交通部的一封信中声称,不会像特斯拉那样打造一款完整的自动驾驶汽车,而是专注于自动驾驶软件技术的研发。自那以后,尽管有零星消息称苹果“挖走”了特斯拉高管,但苹果的自动驾驶汽车直到最近才出现新趋势。
“以百度为代表的科技公司跨界造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智能驾驶产业链卡位,另一方面有助于在现有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找到更具可操作性的变现方式。”一家投资机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大好机会
正确的
于科技公司而言,造车意味着直接面对消费者,这背后无疑是巨大的机会。事实上,自2003年开始“白手起家”的特斯拉,经过17年的发展,如今已成长为市值超过8000亿美元的超级巨头。相较之下,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球汽车市值龙头的丰田、大众的市值分别约2154亿美元和1074亿美元,戴姆勒、通用汽车、宝马集团等市值更是仅数百亿美元。
销量数据方面,特斯拉也表现不俗。从全球市场来看,特斯拉2020年逼近50万的销量,在豪华车领域举足轻重, Model 3 销量亦超过BBA同级的燃油车系。
与此同时,未来智能汽车行业的前景更加可观。根据工信部面向未来15年的规划文件指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到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0%。按每年2000万至3000万台计算,这个规模大概是400万至500万台。
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技术能力,或将成为电动智能汽车的标配,甚至成为决胜关键点。“未来三五年内,如果没有很好的智能座舱,我们预判这样的新车大概率会卖不出去。”李震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断言。
李震宇进一步指出,智能电动汽车的“仗”,大致会按照三年半一个周期进行两个轮次。“到2023年、2024年的时候第一轮就开始PK了,这一轮有些人就要out了。一些品牌能力强的企业或许能挺过这一个周期,但如果2027年还没有提升智能化能力,就会比较危险。”
而当前百度、苹果等企业入局造车,意味着更进一步参与造车产业链,也更容易打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智能汽车,而非仅仅停留在解决车企提出的需求层面。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百度与其他车企的合作,最多参与新车研发的后半程,涉及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环节,对于产品的宏观定义则没有参与。然而成立智能汽车公司后,百度将进入智能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产业链。
“汽车智能化时代,造车门槛显著降低,这也是蔚来、理想等新势力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一位汽车行业评论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同时芯片和软件重要性大大提升,特斯拉之所以成为目前全球市值第一的汽车公司,与其芯片自研及软件开发应用能力密不可分。软件重要性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当前确实是科技企业入局造车产业链的历史性机会。”
与此同时,科技公司还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相较于特斯拉、蔚来、理想等上一批新势力而言,百度造车的差异性体现在它的软件实力与智能技术能力上。
从某种程度而言,上一批造车新势力打好了智能电动汽车的硬件基础,但如何将硬件上产生的数据内化为汽车的自动驾驶能力,这是百度之流科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比如业内号称特斯拉有几十亿公里的测试数据,但这并没有完全转变为它的自动驾驶能力,”一位接近百度的业内人士表示,“百度积累多年的能力是一条整体的数据流水线,这个‘炼金术’的能力非常重要。”
对于苹果公司而言,除了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研发能力之外,其优势还在于自己的操作系统。根据Above Avalon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因iPhone 12系列的持续热销,2020年秋季,苹果iPhone的全球总激活量达到了10亿台。“如果这些用户部分转移到苹果汽车上,也是相当可观的销量。”前述评论人士指出。
仍有挑战
虽然造车充满了巨大的机会,但毫无疑问,它也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回报周期漫长的领域。
“特斯拉成立18年内,大部分时间都在亏损,共计烧掉300多亿元。”前述评论人士分析称。无独有偶,蔚来汽车烧掉200多亿元,且还在持续亏损。还有更多试图造车的跨界者在大量烧钱之后,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造车。“所以科技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未知行业,除非有明确把握,否则确实是不容易做出的决定。”
不过,对于苹果公司而言,目前资金实力还是相对雄厚。截至1月14日收盘,苹果公司市值高达2.17万亿美元,与之相比,特斯拉超8000亿美元的市值也是小巫见大巫。
“从资金层面而言,科技公司相对比较有实力,而它也是造车新势力目前相对比较欠缺的。”该评论人士指出,“科技公司的入局,对传统车企甚至新势力必然会产生压力。”
相较之下,百度目前849.3亿美元的市值远远不及特斯拉。尽管远超小鹏汽车(386.6亿美元)和理想汽车(311.5亿美元),但仍比不过蔚来汽车(951.2亿美元)。因此,在部分投资机构人士看来,资金压力也可能成为百度未来造车路上的一个风险。
“互联网公司如果造车的话,确实是一个自动驾驶技术变现的途径,但利润率可能会暴跌,”一位投资机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但如果只是提供软件AI系统的话,又很难看到盈利点。”在他看来,这也是当前难以评估百度造车未来的矛盾点。
不过,资本市场整体还是认可百度造车的逻辑。在刚刚传出造车一事后,2020年12月16日早间,百度股价上涨13.83%至185.5美元。此后其股价一路走高,至1月8日再度传出与吉利合作造车后,百度当日股价暴涨15.57%至240.25美元,创2018年8月以来新高,市值也飙升至819.4亿美元。在1月14日的最近一个交易日内,百度股价一度上探至258.73美元。
“当前汽车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科技公司入局不失为一个好时机,如果将眼界放高的话,它们的加入也必将促进行业发展,从行业层面具有积极意义,但也意味着新一轮行业洗牌即将加速到来。”前述评论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