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8分钟80%”和“1000公里续航里程”.广州汽车Ean宣传通知质疑,中科院院士:目前不可能

摘要:这个通知已经被业内很多专家质疑

“8分钟80%”、“续航里程1000公里”和“充电如加油般便捷”……近日,广汽永旺发布爆点极大的宣传通知,瞬间点燃新能源电池市场。消息一发布,广汽集团a股直接上涨,不少电池公司也大涨。然而,这一通知也受到了许多业内专家的质疑。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更在他的演讲中说:“如果有人告诉你这辆车能跑1000公里,几分钟就能充满电,而且安全,成本很低。以目前的技术来说,他肯定是个骗子。”

那么新能源汽车充电8分钟持续1000公里是高科技还是新噱头?

广汽:让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

1月16日,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红宣布,广汽石墨烯基超快充电电池已进入实车量产测试阶段,首款车型为AION V,目前正在黑河进行冬季测试,初步定于今年9月量产。

据广汽集团介绍,公司的石墨烯快充电池具备6C快充能力。结合大功率过充设备,最早可在8分钟内充到80%。结合硅阴极材料,能量密度可提高到280Wh/kg左右,使用寿命1600次循环以上,车辆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广汽Aen表示,电池的详细信息将于本月底公布。

此前,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广汽爱安发布了关于新动力电池技术的海报通知。海报显示其石墨烯基超快充电电池已通过电池拍摄实验,并强调“不需要等到明年”,“即将进行量产”。

这个消息一出,广汽集团a股盘中跌停,收于12.52元/股,全天成交10.2亿元;港股尾盘大涨,收于每股9.38港元;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概念股和石墨烯概念股也有所上涨。石墨烯电池是否可靠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院士:质疑“充电几分钟能跑几千公里”

在中国电动汽车100强论坛(2021)委员会上,中科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100强委员会副主席高在发言中说:“如果有人说它能跑1000公里,几分钟就能充电,那它也特别安全,成本特别低,不要相信,因为目前不可能。”高的观点是针对广汽集团的,广汽集团因为石墨烯超快充电电池而备受关注。

广汽爱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惠南在中国电动车百人论坛委员会上回答了院士和外界的提问,他说:“如果高,大家都要重视,不要误解。他说这个那个他都要,而且便宜,肯定做不到。8分钟快速充电不仅是电池问题,还和充电桩有关。不要把技术问题和运营推广混为一谈。”

顾慧南说:“今年1000公里的车肯定会出,但是成本不会低。8分钟可填充80%的石墨烯基技术和长续航的硅基电池是两项技术,但技术上两者都可以实现,只需考虑运营推广的成本和节奏。”

行业:石墨烯电池短期内难以大规模生产

石墨烯电池是否可靠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石墨烯理论上可以提高充放电速率,但实际应用效果有待验证。另一种观点指出,所谓的“石墨烯电池”只是广汽为了“圈钱”而制造的“噱头”。

汽车分析师张翔表示,石墨烯的发明总共需要10年时间

张翔指出,石墨烯电池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技术还不成熟。一般来说,新电池技术将应用于3C产品、家用电器等。然后应用到汽车上。因此,石墨烯电池在应用于生产车辆时将面临许多挑战。所以短期内量产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企业都在借机炒作。

汽车分析师钟石表示,广汽发布的通知中的各种概念是支离破碎的,比如充电到80%需要多少电池容量,续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需要多少电池容量。所以广汽的预测更多的是炒作资本市场的噱头,其实更多的是一个理想的概念。比如以1000 km电池寿命为例,电池容量约为150kwh,其中80%为120kwh,8分钟即可充满电,无能量损耗,因此所需的充电桩为每小时900kw。那个充电桩要配1250kva的变压器,基本相当于半个购物中心的变压器。

内部存储

活性炭加速石墨烯电池

据公开资料显示,石墨烯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导电性超好的特性,也被视为提高电池充电速度、推动动力电池技术进步的重要技术。石墨烯电池是利用锂离子在石墨烯表面和电极之间快速、大量运动的特性而开发的一种新能源电池。这种电池具有寿命长、重量轻的优点,其储存容量是目前市场上最好产品的三倍。

据了解,广汽集团自2014年开始研发石墨烯技术,已初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石墨烯(3DG)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相关石墨烯技术已获得专利,涵盖石墨烯制备、超级电容器、快速充电电池等技术领域。

早在2020年,

5月,广汽集团就曾介绍过上述石墨烯电池的研发情况,基于广汽3DG材料而研发的“超级快充电池”仅需8分钟就可以将电池充电至85%,充电时间与传统燃油车的加油时间相当。

去年广汽科技日上,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为更好地推进石墨烯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将以广汽投资+员工持投的方式,共同成立一家石墨烯高科技产业化公司。去年11月,广汽集团在互动平台透露,石墨烯电池研发工作在持续进行中,预计2020年底将此项技术推向实车量产测试,但最终能否实现量产仍需等待实车验证结果。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