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新的汽车制造力量迎来了发展的分水岭。一方面,吕赤汽车、林赛汽车、博骏汽车、未来汽车、长江汽车出现经营困难或被淘汰;另一方面,威来汽车、肖鹏汽车、理想汽车、魏玛汽车等龙头企业却未能幸免于难,甚至火上浇油。
随着2021年新年钟声的敲响,一些新的中国汽车制造力量已经率先公布了2020年的交付数据。各种引人注目的成就海报充满了努力和努力的喜悦。
“刷新记录”成了高频词
1月2日,理想汽车公布了2020年12月、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成绩单:
理想ONE(参数图)当月交付6126辆,比上个月增长31.9%,同比增长529.6%,再次刷新月度交付记录;Ideal ONE第四季度交付14464辆,比第三季度增长67%;理想一号全年共交付32,624辆汽车。
1月3日,威来汽车公布了2020年12月、第四季度及全年的成绩单:
品牌12月交付7007台,同比增长121.0%,创造月度交付新纪录,其中2009年ES8、2493 ES6、2505 EC6;第四季度品牌共交付17353辆,同比增长111.0%,也创下品牌新纪录;全年共交付43 728辆汽车。
1月4日,肖鹏汽车公布了2020年12月、第四季度及全年的成绩单:
该品牌在12月交付了5700辆汽车,同比增长326%,环比增长35%,创历史新高。其中,小鹏P7交付3691辆,小鹏G3交付2009辆;该品牌在第四季度共交付了12,964辆汽车,同比增长303%,环比增长51%。其中,小鹏P7共交付车辆8527辆,比上个月增长37%;该品牌全年交付了27,041辆汽车,同比增长112%。
1月4日,魏玛汽车公布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成绩单:
该品牌第四季度共交付8609辆,比上季度增长38.9%,创下单季新高;该品牌全年共交付22,495辆汽车,同比增长33.3%。
对传统汽车公司发起积极攻势
汽车圈很多人把2020年定义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第一年。在我看来,今年也是造车新势力对传统燃油车企业发起正面攻势的第一年。
今年之后,幸存的新势力汽车销量爆发,市值飙升,现金流充裕,人气攀升.
虽然仍然受到质疑,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起初,他们被问及是否能建造PPT中展示的汽车;后来被质疑的是它能否生存;目前的问题是未来的发展潜力能否支撑资本市场给出的高预期。
2020年9月,魏玛汽车宣布完成总额100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创下新造车动力历史上最大单轮融资新纪录。
已经在美国股市上市的威来、小鹏和理想正经历市值飙升。根据1月6日的股票市值,威来的总市值高达789亿美元,在全球汽车公司中排名第五,仅次于特斯拉、丰田、大众和比亚迪;小鹏的总市值为326亿美元,与福特和吉利仅略有不同;理想汽车总市值高达285亿美元,位列前15。
img class="scrollLoading" width="670" height = "402" src="http://dfzximg01.dftoutiao.com/news/20210119/20210119100349_8e605576dbdb8865d76bf87a47f25577_5.jpeg">谁能想到,在一年多以前的 2019 年年中,这几家造车新势力正经历着自创立以来最“阴霾”的夏天。
彼时,蔚来汽车一边严重入不敷出,账上余额所剩无几,另一边股价跌至尘埃,随时发生退市的危机;正在进行C轮融资的小鹏汽车无人领投,创始人何小鹏只好先自掏腰包;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联络了几十甚至上百家投资机构,依旧毫无所获,眼看着第一款量产车就要面临“难产”;而威马,在那段时间也难以避免地遇到融资难题。
回顾这短短一年多,用“穿越生死线”来形容这些造车新势力一点都不为过。从“泥腿子打游击战”到如今凭实力与传统车企正面交锋,不断蚕食对方的市场,可谓上演了一场梦幻般的浴火成凤。
尽管双方现在的市场体量差距还非常悬殊,但造车新势力们一次次刷新销量纪录,就像拿着刀子在传统车企身上一小块一小块地割肉,虽然小,但却很疼,而且越割刀子越锋利,说不定哪天还能把骨头给卸下来。
造车新势力为什么行?
古人云:“成功有三,天时,地利,人和。”哪怕放到当下,放到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中,也同样适用。
所谓“天时”,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提过,那便是由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构成的“新四化”将重塑百余年汽车产业,传统车企巨头们所筑的坚固护城河终将在时代浪潮之下被逐渐瓦解。这种趋势的起步不知从何算起,但最近这两年已然开始成为相当广泛的共识,以至于大众、丰田、通用等这些old money,都不得不主动革自己的命,大刀阔斧地尝试改变巨轮方向。
丰田章男呼吁日本政府给电动化“开绿灯”
所谓“地利”,自然指我们所处的中国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同时也对汽车“新四化”最为坚定,原因可以从环保需求、能源需求和产业竞争力需求三大方面来分析。
关于电动车和燃油车究竟哪个更环保,一直争论不休,尤其是最近丰田掌门人“电动车既不环保,也不省钱”的说法被片面解读,又把这一话题再度推向风口浪尖。然而实际上,现在争论这个意义并不大,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国情和能源结构。
单就我们国家而言,未来能源供给结构会不断调整,清洁电力的占比越来越高是可预见的事情,毕竟减少排放污染关乎全人类利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然会有所担当。那么从长远看,电动车比燃油车环保就会成为不必争论的客观事实。
我们在谈环保的同时,也谈发展。按照高层的展望,到 2050 年左右,中国将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这意味着广大中国老百姓将实现中等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也意味着,未来我们的能源缺口还非常巨大,依赖更多进口既不现实,也存在严重风险(比如遭遇战时石油封锁)。
目前我们有70%以上的石油从海外进口,每年消耗两千多亿美元外汇储备,而这些进口的石油里面,接近90%都被越来越多的汽车消耗掉。所以,燃油车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推广新能源车以及布局清洁电力是国家前进的切实需要。
最后是产业竞争力需求。汽车工业可以说是“现代工业之王”,这个领域对于坚定走制造业兴国路线的中国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前我们尝试过“市场换技术”,但是失败了,传统燃油车产业始终被欧 美日 韩牢牢掌握着。
在这种发达国家垄断的领域当中,我们实现超车的希望极为渺茫,而在他们的垄断之下,就算再如何奋斗,最终也只能沦为其血汗工厂。更换赛道成为我们当下的最优解,而这个新赛道便是智能电动车。
“人和”包括供给侧和消费侧。供给侧就是一批批优秀的中国零部件供应企业,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构筑成一条初步成型的智能电动车产业链,然后在规模效应之下,使得造车新势力的产品生产成本大幅下滑。眼下成本已经接近传统燃油车,将来会低于传统燃油车,所以就算以后补贴退坡至零,也能有一战之力。
消费侧方面,当下中国市场有一群群对生活改变有着较强烈渴望、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以及相信中国制造的主力消费者,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造车新势力们抓住了这一点,主张以用户思维造车,于是凝聚了一众粉丝。曾经一度,在蔚来最困难的时候,车主们自掏腰包给这个品牌打广告摇旗呐喊,令人为之动容。
当然,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与企业自身也密不可分。如果没有李斌、李想、何小鹏、沈晖为首的这些创业者的韧性、人脉资源、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根本无法从四面唱衰、融资遇冷的市场环境之中活下来,并且现在越活越好。
谁会成为车界小米、车界OV?
我一直很坚信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智能电动车这条近些年最牛X的赛道之上,中国造车新势力当中定然会诞生出车界小米、车界OPPO、车界VIVO、车界一加(未必是四个)。
很多人会说,智能电动车和智能手机完全是不同物种,不能拿来做类比。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从产品属性来看,二者有很大差异,但是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它们却有着极其相似之处,都来自于高度分工专业体系下的封闭模式和垂直采购组装。既然如此,哪怕不能完全复制,基本内核却是共通的,这就足够了。只要借鉴手机产业链,成功打造出无可替代且以本土供应企业为主的智能电动车产业链,就会孕育出车界小米们。
实际上,中国互联网巨头们也同样是这么看的。蔚来、小鹏、理想、威马背后各有一家互联网巨头在撑腰,分别是腾讯、阿里、美团、百度。明知造车很烧钱,成功率又极低,为什么还愿意一掷千金呢?难道真是钱太多花不完?
当然不是,这些资本新贵经历过移动互联网的荣与耻、暴利与失意,对于新基建产生新动能的本质逻辑最有体会。在移动互联网这个风口中,智能手机和4G网络便相当于新基建,是APP应用或者数字化生态的主要载体,给一些巨头带来钵满盆满的利润,也让个别公司因为错过而懊恼万分。
下一个风口,不出意料的话,会是智能电动车。正因如此,他们敢于下注,也急于进入这个赛道,希望借此实现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
美团王兴力挺理想汽车
那么,车界小米们是不是会在现有这些风头正劲的造车新势力中产生呢?答案不一定,目前只是有了这个可能性,最终鹿死谁手还言之尚早。这不,新一批中国造车新势力正在快马加鞭赶来,而且包括互联网巨头亲自下场。
2020年11月26日,由阿里巴巴、上汽集团、浦东新区三方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正式启动,项目初始融资超过100亿元,落户浦东新区张江智能园区。
2020年12月20日,有知情人士透露消息,百度正在考虑自行制造智能电动车,或与汽车制造商组建一家合资企业,百度将持多数股权。并称百度已与吉利汽车、广汽集团以及一汽红旗等展开早期接洽,讨论成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但未做出最后的决定。
在阿里巴巴和百度之后,不排除还有更多巨头参与到造车行列。由此可见,究竟谁会成为车界小米或车界OV,悬念还非常大。而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经过这些年的鏖战而活下来,目前暂时处在有利位置,2020年资本市场的热捧,更是给了他们充足弹药,以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写在最后
以前我们讲造车新势力,主要是因为他们够新,新到被无数人嘲讽不自量力,甚至说意图借政策圈钱;如今再讲造车新势力,则是他们真的成为了汽车行业内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足以对传统车企构成威胁。在2021年里,他们又将成长到何种程度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