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不要让“夸张”扰乱了新能源汽车升级换代的梦想!

图片来源:照片网

今年冬天,新能源汽车总是走在前列。

第一,很多纯电动汽车在寒潮中陷入困境,续航里程大大减少。然后,一些电动车公司很快就打出了超长续航、快速充电的卖点。尤其是广汽Ean,从“超级快充,超长续航,超级安全”,“8分钟能充80%”,到“今年续航1000公里的电动车肯定出”,一时间风头正劲。

而中科院院士、中国电动车100强委员会副主席高却公开泼冷水,使得原本炒作的企业突然变样。1月16日,高在2021中国电动车委员会百人论坛上直言:“如果有人说他的车能跑1000公里,几分钟就能充满电,那就特别安全,成本还很低。不要相信,因为目前不可能同时实现。”

第二天,广汽Ean总经理顾惠南积极回应说:“不要误解高院士.即使电池8分钟能充满1000公里,充电桩也未必能承受。技术和运营推广是两个问题,大家还是要科学对待技术进步。”

由此引发的热议,使得广汽Ean母公司广汽集团——的股价像坐过山车一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剧烈波动。

1月18日,广汽集团董事会紧急发布《关于相关技术的说明公告》,说明“石墨烯基超快充电电池和长寿命硅负极电池是两种不同的电池技术”,并提醒投资者“石墨烯基超快充电电池”的普及程度取决于国家超快充电标准的发布和大功率超级充电设备的建设进度;长寿命硅负极电池的普及受电池总成本和消费者接受度的影响。市场需求不确定,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不确定。"

各种争议背后,广汽Ean发布的关键技术指标各不相同,“多变”,疑似“过度宣传”的情况令人担忧。相关企业应如何自律,避免重复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欺诈行为?消费者和投资者如何识别企业的过度宣传,行业如何制止这种炒作的不良风气?最近,记者进行了各种采访。

关键技术指标发挥“小聪明”,引发股价变动

“超快充电,超长续航,超级安全”,“8分钟80%”,“1000 km续航”,“硅负极电池让电动车进入‘月球充电时代’”。1月15日广汽Aen发布关于“新型动力电池技术”的海报后,资本市场对这款能兼顾所有性能的“超级电池”充满了想象和期待。同日,广汽Ean母公司广汽集团——股直接涨停,港股股价上涨19.49%。整个石墨烯板块个股也迎来了集体上涨。

然而,在狂热散去后,市场上开始蔓延许多疑虑。1月16日,高院士话音刚落,在汽车界和资本市场引起强烈反响。1月18日晚,在舆论压力下,广汽集团终于针对市场质疑披露了公告。公告称,广汽永旺公开的石墨烯基超快充电电池和长寿命硅负极电池是两种不同的电池技术,将在不同型号上进行。

虽然广汽爱安的母公司广汽集团正式回应了质疑,但资本市场仍然没有购买。截至1月19日收盘,广汽集团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刹车”,下跌9.39%,至11.96元,总市值1237.8亿元,一天内缩水128.34亿元。

不到一周,由于广汽Ean的“科技期货”风暴,广汽集团股价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剧烈波动。

据一些内部人士透露,广汽Ean的早期p

“GAC Ean的石墨烯基电池对现有电池材料体系影响不大。”平安证券分析称,石墨烯作为一种导电剂,已经在消费、小功率、汽车电池等多种场景中得到应用。从现有的应用来看,厂商宣传的石墨烯基电池本质上是以石墨烯材料为导电剂的锂电池或铅酸电池,无法替代目前商用的石墨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

华金证券分析,续航里程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安装电池来实现的,8分钟充电80%可能还是基于实验室数据的计算结果。实际大功率充电往往以牺牲电池容量为代价,所以目前的技术无法实现充电8分钟后电池续航800km。

“改变电池材料的性质是不可能的,而且对电池能量密度的帮助有限。”多家券商的研究报告显示,广汽永旺的石墨烯基电池并不能给电池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也正因为如此,其前期宣传带来的市场预期也变成了泡沫。

除了技术水平无法带来革命性突破之外,石墨烯材料的高成本也是大规模应用的主要瓶颈。研究机构头堡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石墨烯行业仍然缺乏制备技术,导致石墨烯行业发展缓慢。石墨烯制备技术的制约直接影响中游石墨烯的生产效率。在消耗相同生产设备的情况下,单位石墨烯的生产成本由于产量较少而增加,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利润。

据广汽集团官方回应,该公司的超快充电芯成本仅比目前市场常规动力电池成本高5%-8%。虽然成本增长比例有限,但结合电池和整车成本,未来市场上搭载GAC石墨烯基电池的车辆将会有优异的价格

势也将大打折扣。

长续航、快充掀起“浮夸风”

记者注意到,除了引发母公司股价剧烈波动外,更多对广汽埃安的质疑来自技术层面。

公开资料显示,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由于它本身不能存储电能,因此主要用于电池的负极。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誉为“21世纪材料之王”。在汽车领域,石墨烯被认为是研究电池快充技术、车身轻量化等领域的突破口。

据透露,广汽埃安的石墨烯基超级电池是通过在811、622电池基础上增加1%-2%的石墨烯正负极材料,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以及续航能力。

与欧阳明高院士持同样态度的人还有不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家智库成员张翔断言:“短时期内实现‘8分钟充满10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大规模量产,是不太可能的。”

他表示,电池技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目前在行业里还没有任何石墨烯电池取得重大进展的消息。尤其是国内外各大电池厂商没有发布相关信息,因此不是某一家车企宣布就真正可以量产。

新能源汽车独立研究员曹广平告诉记者,广汽埃安作为整车企业宣传电池零部件的性能,却没有电池零部件企业来为其站台、背书,“显然有些违背常理”。

曹广平介绍说,一般锂电池的负极材料采用的是普通石墨,掺杂石墨烯后会提高导电性,可增加锂电池的宽温,快充性能,但在增加电池的比能量、提高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上效果有限。同时,目前石墨烯的价格较为昂贵,还很难实现规模量产。

他从命名角度分析称,通常锂离子电池应以“脱锂-嵌锂”化学结构中主要的化学物质命名,比如现有的锰酸锂电池、钛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离子电池。而广汽埃安采用电极中的微量添加剂来命名“石墨烯基电池”,有刻意吸引人眼球之嫌。

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技术问题——即使厂家所宣传的高性能电池得以量产,需要什么样的充电设施和供电基础与之配套?

作为一名长期为某主流车企提供技术服务的新能源工程师,冯黑所(化名)为记者简单的算了一笔账。

“如果要在8分钟内充满一块150Kwh的电池,充电功率要达到1125kw;如果按照400v电池组计算,充电电流就得超过2800安培,这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区的用电量。”他摇摇头说,更别提热功率、变压器等问题。

毫无疑问,由于目前大多数充电设施无法支持“8分钟快充”,真正推广起来可能难度比较大。冯黑所直言,这样一来,这项技术的应用就会受限,产品特色的优势也会大打折扣,“大家都很关心电池技术的创新,拿远没达到量产阶段的技术当噱头,不但严重误导了消费者,也是一种对自己和对行业不够负责的做法。这是企业在进行品牌宣传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别再让“水氢汽车”的闹剧重现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因为“过度宣传”“浮夸风”而走过的弯路不可谓不多。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数据已经是一种生产要素。应该做到‘谁发布,谁负责’。”艾兰里奥咨询合伙人李子良直言,如果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披露虚假数据,或者仅能在实验室中实现的数据,就在事实上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去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这部重磅法规草案被认为是首次明确了数据使用的红线。

“任何广告宣传都是在公开披露信息、发布数据,都要对于投资人、消费者负责。”李子良表示,企业更应该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发挥数据价值,发布数据时要保证完全和清晰,比如数据来源和实现这一数据究竟是在特定条件下,还是普遍条件下。“总之,企业应该意识到,披露虚假数据和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会造成一样严重的伤害,不能心存侥幸。”

“在不少消费者遭遇电动车冬季续航打折、电池性能衰减的背景下,部分新能源车企仍然戒不掉夸大宣传,这将对整个行业的可信度和口碑造成不利影响。”曹广平认为,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维护消费者对电动车的信心往往需要下更多功夫。因此,“过度宣传”、炒作的歪风最终将损害自主品牌汽车乃至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

“在重大科技创新上,企业心情急迫可以理解。但是企业发表对未来的展望时,还是要遵循科学规律这条底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薛旭建议说,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要做到“大胆想象,小心求证”,组织研发团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反复研究,而不是拿“期货”到“现货”卖。

薛旭认为,企业领导层要提高对技术研发和战略方向的研判能力,避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市场角度看,消费者只愿意为实际产品埋单。如果消费者最终买到的产品与企业宣传相差甚远,那么企业形象和口碑也会面临巨大危机。”

从为了骗取新能源补贴而诞生的一大批产品力、安全性不合格的车型,到号称“加水就能跑”的水氢汽车……那些迷恋于夸张宣传、急于套现获利的企业,往往会扰乱新能源汽车正常的竞争秩序,同时破坏人民群众对新能源汽车乃至中国车企的印象。当然,这些只顾“吹牛”罔顾客观规律和科学常识的企业,最终无不黯然退出,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真相瞒不住 发展电动车不能靠套路

“要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尤其是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李子良呼吁说,当新能源车产品涉及到公共安全或重大责任事故、质量事故时,应启动举证倒置原则。而不是让消费者在主机厂和电池供应商之间来回跑,“就像一个人买的皮鞋有问题,不能让他去找养牛的人。”

“敬畏”是此次采访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李子良坦言,从国家战略到每一个普通消费者,大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期望值都很高,企业也要对市场、对规则有敬畏之心。

他表示,应当鼓励技术创新,但要反对“大跃进”思维,反对形式主义,并对任何形式的“冒进”行为保持冷静的审视。

“出行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不能急于求成。”冯黑所以国内外汽车发展史举例说,汽车事关人们的出行安全和社会交通秩序,必须要慎之又慎。

“总的来看,我们对新能源汽车各种技术指标的行业标准还很不完善,远远不如燃油车。比如说,新能源车企都会拿NEDC续航里程说事,但几乎没有哪个消费者能在实际用车过程中跑那么远。车企乃至全行业应尽快普及标注车辆行驶的真实数据,甚至按夏季和冬季、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情况标注得清清楚楚。”他提醒说,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后,企业更应该把心思用在技术创新、技术突破,而不是商业包装、炒作噱头。

“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跨越宣传的底线。要知道,汽车品牌需要靠产品支撑,而产品需要靠质量和技术支撑。把未来战略目标方向的‘期货’当现有技术卖,只不过是寅吃卯粮。”曹广平提醒广大消费者,看广告宣传时一定要“原理上讲得通,有权威机构的实际验证,最好还有身边朋友实际使用的反馈”,这三方面相辅相成,才能避免被坑。

正如欧阳明高院士所强调的那样,中国电池材料研究处于国际先进行列,但电池材料创新是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长期努力。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取得的技术创新,自有其大肆宣传的理由,不用苛责,但也要谨防掀起“浮夸风”,毕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时间较短,仍然有一些客观问题尚未解决。

凡事就怕浮夸,新能源汽车更忌“超级快充+超长续航+超级安全”的捧杀。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