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华为芯片断供风波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但今年“芯片断供”的情况在汽车圈再次出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初15家重点汽车企业产量同比下降27.4%,芯片供应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是不是有人想切断芯片的供应,让我们造不出汽车?伙计们,别慌!这件事真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事实上,最近的芯片供应短缺主要是由市场供求关系造成的。早在去年12月,国产“南北大众”芯片短缺就影响了100多万辆新车的产能。最近几周,芯片供应困难对全球汽车生产造成了巨大影响。
一周前,本田、丰田、日产、福特、菲亚特克莱斯勒先后决定减产,其中广汽丰田厂经历了几天停产,前几天1月15日,斯巴鲁一度在日本停产。
由于全球疫情云持续,难以消散,芯片供应缺口巨大。一方面,半导体芯片主要代工地东南亚疫情控制不容乐观。比如英飞凌MCU(微控制器单元)在全球半数新车发动机的ECU中都有,而英飞凌MCU主要产自马来西亚。现在马来西亚累计确诊人数已经超过15万,单日新增确诊4000余例。包括吉隆坡在内的主要城市都发布了“行动管制令”,严格限制生产活动。
与此同时,疫情导致人们在家的时间大幅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电子产品消费的大幅增加,导致上游半导体元器件供应紧张。比如晶圆是芯片生产的上游材料,我们的宝岛台湾省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晶圆产地之一。现在,台湾省的一些半导体制造商已经在今年第三季度下了晶圆订单。
嘿!肯定有朋友想问,既然汽车半导体这么重要,我们国家疫情控制这么好,能不能借此机会快速发展国内相关半导体行业?这其实并不容易。国内芯片行业的软肋普遍较弱,包括上游原材料和生产设备;中游的芯片设计、加工、测试都存在不足,要让整个行业强大起来,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此外,汽车级芯片强调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毕竟ESP和发动机电控单元用的芯片经不起一丁点的差错,而英飞凌单片机芯片已经出货量上亿块,在可靠性和成本上已经得到业界的认可。这些都是时间和实践筑成的行业壁垒。
不过话说回来,汽车仪表芯片并不像手机芯片那样“掐脖子”。与手机芯片的5纳米和7纳米技术相比,今天的汽车仪表芯片仍然采用64纳米和90纳米的生产技术。这种技术还在国内企业的“范围”内。而且国内相关行业比较健全,国内企业比较容易找到把握。
最后,芯片供应紧张会影响大家买车吗?短期内影响不大。毕竟相对于电子产品,汽车使用的芯片量并不算太大,汽车厂商做芯片应急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以大众为例。虽然由于芯片供应问题,南北大众汽车都出现了汽车短缺,但一些大众4S店在春节前的汽车市场上仍然有足够的汽车,许多车型也有很大的折扣。至于未来的情况,随着疫情的缓解和相关产业的转移,芯片短缺的问题可能会进一步缓解。但是今天,相比芯片,买车的客户可能是厂商最宝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