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汽车行业的“大缺核心”也受到了业界的不断关注。丰田、本田、福特、奥迪等全球汽车公司甚至因缺乏核心而减产停产。
据媒体报道,近日,网上盛传“欧美已完全停止供应中国汽车芯片”,并有消息称欧美政府正在起草计划报告。
美国和欧洲的半导体制造商都停止向中国汽车制造商供应芯片。在消耗完现有库存后,中国汽车将大面积停产。
报道称,在现实的压力下,欧美这些汽车半导体的主要供应商选择了与美国站在一起。虽然我国在IC设计、封装测试、晶圆制造、设备制造、原材料等车载半导体领域有所突破,但在一定时期内必须依靠这些巨头。
跨国汽车厂商在华合资被迫做出调整,尤其是以德国为主的欧洲汽车厂商,不得不做出两个方案。
一个解决办法是完全退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一种解决办法是将中国业务和全球业务分开,使中国业务更加独立于全球业务,采用双系统的方式。
中国汽车制造商已经尝到了关键零部件中断的滋味。半导体的短缺将立即导致中国的一家生产厂停产。一般需要9个月以上才能恢复正常水平。
事实上,完全切断中国汽车芯片的供应可能并不容易。对于很多合资品牌汽车公司来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中国市场停产对他们集团整体影响很大。
此前,当车芯短缺首次出现时,大众中国回应称,虽然芯片供应确实受到影响,但问题并不严重,正在寻求解决方案。
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半导体98%以上来自欧美供应商,在供应有限的情况下将无限期停产。
半导体组装十大供应商:恩智浦、瑞萨电子、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博世、德州仪器、安塞尔米、罗马半导体、东芝和雅德诺,它们控制着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如今全球汽车芯片紧缺,对国产汽车芯片来说也是一个机遇。因为芯片短缺,国内汽车公司会把注意力转向国产汽车芯片。未来汽车芯片的国产化能迎来怎样的发展,值得业界专业人士密切关注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