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SAIC发布“十四五”计划,力争到2025年跻身全球五大汽车公司,运营规模达到万亿。公告数据显示,SAIC 2019年营业收入达到8433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接近5000亿元。
此外,海外业务将成为SAIC整个“十四五”期间的业务重点。根据计划,到2025年,集团海外年销量将跃升至150万辆,欧洲等重点海外区域市场将实现盈利;2025年,欧洲市场销量将达到30万辆,新能源汽车将占70%至80%。
2020年,SAIC海外销量达到39万辆,同比增长11.3%。要实现上述目标,意味着SAIC未来的海外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0%。“日系车的崛起是70年代初石油危机带来的机遇,让全世界的消费者都知道日系车轻便、油耗低、性价比高。韩国汽车的崛起抓住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机遇。在所谓的消费降级之后,大家才有机会感受到服务和产品实力以及性价比。我们去年还抓住了一个窗口期。”SAIC总裁助理兼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余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尽管2020年的突发疫情导致一些社会消费停止,但每个人仍然关心个人旅行安全。
在海外市场,SAIC抓住疫情的窗口,反应迅速,将国内防疫经验引进海外,保证了产品供应和供应链的稳定,逆势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起,我们的市场份额将翻一番。”余德表示,特别是在埃及、北非和中东的一些市场,SAIC产品的市场份额已经进入前三,而MG HS在泰国、南美和埃及取得了第一。
SAIC对海外市场的信心来自消费趋势的变化,尤其是电气化。首先,整个欧洲市场正在向电气化转型,这给中国汽车公司带来了机遇。SAIC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艺鹭表示,202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在120万辆左右,预计2021年将达到150万辆。在严格的碳排放政策下,新能源汽车将蚕食一些传统的小型汽车市场。目前欧洲电动车的供应主要来自特斯拉、雷诺、大众ID系列。今年,SAIC将以每季度一辆新车的速度进入欧洲,实现从入门级到中高端的全覆盖。
其次,在智能方面,余德认为,中国品牌对“软件定义汽车”的理解比国际品牌更深刻,这也有利于中国产品在本土市场获得比较优势。
截至目前,SAIC的产品和服务已进入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将很快形成东盟、中东、欧洲等一批“五万级”海外市场。此外,SAIC还在伦敦、硅谷和特拉维夫建立了三个R&D和创新中心,并在泰国、印尼、印度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四个生产基地和KD工厂。
在SAIC努力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爱知、小鹏、威来和魏玛等中国新的汽车制造企业都在努力走出去。据威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介绍,威来正计划进军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并成立了专门的内部机构进行全球市场和战略规划,已逐步进入实施状态。
但一家汽车公司的海外运营商告诉记者,目前进入海外市场的这些汽车公司大多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大多采取与当地经销商、旅游公司或贸易商合作的模式,规模相对有限。虽然目前的“新能源”确实为中国汽车企业提供了一个出海的机会,但要继续运营,需要有全球的产品布局、供应链系统和售后服务能力。
从数据来看,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出口量仍徘徊在“百万辆”大关,市场还很分散。2020年,汽车企业出口99.5万辆,同比下降2.9%。其中,排名第二的奇瑞汽车是SAIC唯一一家,2020年仅出口11.4万辆,其他长安、吉利、长城分别出口8.2万辆、7.3万辆、7万辆。
“海外市场和中国市场最大的结构性差异在于,中国市场是整体市场。它的2000万、2500万、3000万是一个系统标准,每个海外国家的标准都不一样。”余德表示,分散的市场对中国汽车公司的海外扩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扩张时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此外,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汇率的波动也是汽车公司海外经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