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三助攻中国自动驾驶‘跑步’已经稳定

【车家产业】在以深度学习为突破口的AI浪潮下,自主驾驶成为整个汽车的“风向标”。日前交通部发布《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将有利于自主驾驶行业的发展。预计在2021年迎来自主驾驶爆发的第一年。

预计2021年中国自主驾驶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350亿元。这个数字背后会有“三大助攻”,共同推动自主驾驶行业真正落地。

辅助1: 5G技术加速C-V2X的发展

人靠五官感知周围环境,智能车也是如此。有了各种传感器、摄像头、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汽车就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和交通状况,然后用“大脑”来识别感知到的像人一样的东西。

这就是所谓的自行车智能,基本上完成了驾驶员的任务,但仅限于自行车智能,远远不够未来出行。

业界的共识是自行车智能在特定场景下只能实现L3级自动驾驶,必须协调C-V2X才能实现L4、L5级自动驾驶。

目前,中国有70多万个5G基站,占世界总数的70%以上。中国在C-V2X上有很强的先发优势。汽车公司率先登陆中国。

2020年12月,Avenir,搭载移动通信C-V2X车辆规格模块AG15的2021款别克GL8(参数|查询)上市。车辆可以提供许多功能,例如与车对车通信相关的紧急制动警告EBW、车辆失控警告CLW、异常车辆警告AVW以及与车对路基础设施通信相关的限速警告SLW。

巧合的是,在同一个月,福特推出了在行业内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基于C-V2X技术的智能车辆基础设施合作系统(Intelligent Vehicle infra structure Cooperative Systems),并安装在其两款国产SUV车型—— Ford New Explorer和夏普PLUS上。这两款车的车主可以在无锡和长沙的特定区域体验。

此外,2020年5月,华为携手一汽、长安、东风、SAIC、广汽、BAIC、比亚迪、长城、奇瑞等首批18家汽车公司,正式宣布成立“5G汽车生态圈”,加速5G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商业化进程。

未来5G车联网将成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的必要条件,从而打造智能交通。

辅助2: BATH与汽车公司关系深厚

2021年,绝大多数汽车公司都会公布自己的实现L4级自主驾驶的路线图,而这背后,BATH互联网巨头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深度绑定模式,将加速自主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应用。

百度:

2021年1月11日,百度正式宣布造车,吉利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基于吉利新开发的海量SEA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双方将在智能汽车制造相关领域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车。

百度的自驾故事始于2013年。经过八年的训练,阿波罗现在已经在北京和长沙测试了52000多公里。但百度深知,要真正实现优秀的自动驾驶技术,必须能够在更多的车上连续运行数据,单靠自己的试驾车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百度造车将大大提升百度阿波罗在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数字驾驶舱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对百度本身,还是对合作车企,还是对自主驾驶行业,都是好的。

阿里:

阿里是国内首家进入车联网的互联网厂商,其核心产品是AliOS操作系统。

早在2014年7月,阿里和SAIC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收购地图制造商高德;随后,与SAIC共同投资10亿元成立斑马网,并推出首辆搭载斑马系统(基于YunOS)的荣威RX5,成为阿里操作系统首次整体登陆智能驾驶舱领域。

2020年12月,阿里再次与SAIC结下不解之缘,建立了全新的——

制造能力,但它们缺乏互联网思维、软件技术、算法等,阿里的达摩院技术、阿里云等生态圈可为智己赋能。

未来智己汽车的用户,可以通过用户贡献驾驶数据等方式,来获得CSOP平台的股权或同级别的权益奖励。该种形式可更有效地收集“长尾”数据,助智己汽车在自动驾驶赛道上弯道超车。

☆腾讯:

腾讯虽相对较晚入局车联网领域,但凭借大数据、云计算优势,正加快自动驾驶领域技术研发。

自2016年腾讯成立自动驾驶实验室后,其在高精度地图、环境感知、融合定位、决策控制等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并在车联网领域搭建车联开放平台;2018年11月,腾讯发布L3、L4自动驾驶汽车;2019年7月,腾讯与宝马中国合作了业内第一个自动驾驶开发云项目;2020年6月,腾讯新一代自动驾驶虚拟仿真平台TAD Sim 2.0正式亮相。

同时,腾讯TAD Sim正在与各类机构,以及国内头部汽车企业展开合作,基于高精度地图和模拟仿真技术,推行虚实结合的仿真测试,加速自动驾驶研发。

基于在智慧出行领域的深度积累,腾讯已经与31家车企,300多家出行生态合作伙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合作落地车型120款。

☆华为:

相比BAT三家互联网巨头,华为是业内公认最具有资格造车的中国科技企业,尽管任正非多次表明,“华为不造车”。

2019年5月,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旨在通过将自身在ICT领域的设计、技术和经验等能力与产业期望相结合,构筑智能车云、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等五大解决方案。

没有一家企业敢小瞧华为。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大背景下,华为能做的早已超出一位传统汽车人的想象。实际上,华为未来有能力提供整车70%左右的价值,现在华为汽车相关业务正在向规模化发展。

2020年11月,长安汽车宣布与华为、宁德时代携手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包括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动汽车平台,一系列智能汽车产品和一个超级“人车家”智慧生活和智慧能源生态。

从产业链控制能力来看,华为已经在造车了,只不过它没有这样包装而已。

■助攻三:特斯拉的倒逼

特斯拉从成立到现在一共卖了一百多万辆车,市值8000亿美元,正好约等于第二名到第九名的市值之和,成为名副其实的车企巨头。

在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自研FSD芯片单颗算力高达72TOPS,相比于英伟达、华为、英特尔竞品,计算力最为强劲;自研ADAS平台FSD Computer整体算力144 TOPS,功耗仅为72W,耗电量低,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在省电领域表现亮眼。

在此基础上,特斯拉强大的“影子模式”让所有企业望尘莫及。每天有100多万辆特斯拉汽车在世界各地行驶,每个月可获得近10亿英里的行驶里程。

特斯拉的鲶鱼效应将加快推进自动驾驶产业不断向前,中国造车新势力也持续跟进。2020年11月,蔚来与Mobileye达成战略合作,基于蔚来第二代整车平台打造L4级自动驾驶车型,预计2022年交付;同年4月,小鹏与英伟达继续合作,下一代智能纯电车型将继续搭载英伟达AI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此前具备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小鹏P7,也正是首款搭载英伟达DRIVETM AGX Xavier平台的量产车型。

与此同时,政府已发布多项自动驾驶领域相关政策。2020年11月11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L2、L3级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要持续增加,2025年达50%,2030年超过70%。

■总结:

无论对于乘客,亦或驾驶者,自动驾驶汽车是时代的需求,其能够为人类“解放双手”,提供更多的安全和便利。

相比过去的虚幻与飘渺,诸如自动泊车、公交巴士、末端配送等部分自动驾驶场景也逐步落地。虽然中国自动驾驶环境复杂,人口稠密、混合交通、野蛮驾驶,注定了自动驾驶真正商业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一旦突破了“积蓄水位”,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实现便指日可待。(文/汽车之家 彭斐)

查看同类文章:智能网联行业视角产业透视企业/品牌解读

汽车之家行业频道-大数据 全领域 新视点

向编辑彭斐提问

文章标签:智能网联行业视角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