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郑继波航空知识
春节前夕,我们介绍了发动机中间的锥形物体——进气整流罩的作用(文章评论:发动机中间的小尖尖,你猜怎么着?)。文章发表后,很多读者留言说想看看这种蚊香的图案。今天继续讲蚊香的相关知识。
很多发动机中心的进气整流罩都有和蚊香一样的图案,但是对于这种图案的作用确实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有人说这种图案叫“鹰眼”,是用来防止鸟类接近飞机发动机的。这种说法确实令人费解,但似乎并非空穴来风。所以本着追根溯源的精神,今天我们要讲讲发动机中心的蚊香是什么。
发动机中心的蚊香
“鹰眼”的说法对吗?
关于这种图案有一种流行说法,就是叫“鹰眼”的图案。只要在发动机正面画上这个图案,就可以防止鸟类接近发动机,从而大大避免了飞机发动机的“撞鸟”事故。
但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这个蚊香不像鹰的眼睛。而且发动机转速那么高,鸟类真的能看到这种模式吗?这些问题是合理的,但事实上,根据在边肖发现的资料,“鹰眼”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这就是说,1986年,日本全日空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他们首先在航空公司的26架飞机(包括波音747和767)的发动机进气整流罩上画了一个类似眼睛的图案,而其他飞机保持不变。经过一年的飞行,发现画有特定图案的发动机平均只被一只鸟撞过,而没有刷过的平均数量为九只。所以根据这个结果,很快就给全天航空的飞机涂上了这个图案,防止鸟撞上。
下图是当时的报道。不过相信你也注意到了,这种全天航画的图案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蚊香,而是另一种叫“沃泊球”的图案,真的很像鹰的眼镜。
全天航空公司刷发动机有眼睛形状的图案
像鹰的眼镜吗?
事实上,这个设计的初衷是希望设计看起来像一个巨型生物的眼睛,从而威胁鸟类。但是现在找到的资料并没有说这个设计是专门模仿鹰的眼睛而设计的。这种说法可能是,当它传入中国时,有人看到这个设计看起来像鹰眼,所以取了“鹰眼”的名字。
所以蚊香图案不是“鹰眼”,鹰眼指的是眼状图案。
鹰眼图案仅指右下方的两种类型
再者,根据后来的实验,这种Woblby球模式是否会阻止鸟类靠近,还是有很大的疑问。我们只能说,这种模式可能会改善鸟撞击问题,但这并不完全确定。
这种模式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这种模式的核心作用是帮助飞机附近的地勤人员知道发动机是否已经启动。
我们知道,发动机一旦开始工作,就会吸入大量气流。如果不小心站在发动机前面,会被吸入,基本上就死了。所以对于机场地勤人员来说,需要一眼就能判断旁边的发动机是已经启动还是准备启动。
对比下面两张运动图片,我们很容易知道,如果没有这样的图案,发动机内部是黑暗的,根本看不到发动机是否在转动。你知道,
就这么迟疑一秒钟的时间,就可能引起惨烈的事故。↑是否有蚊香让发动机的运转状态更加一目了然↑
二战的时候就有了“蚊香”图案了
事实上,这盘蚊香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很多,早在二战的时候,就有大量的战斗机在螺旋桨的中间位置涂上了螺旋状的图案。
↑二战飞机发动机前的蚊香↑
而之所以会涂上这样的图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点:方便人们观察螺旋桨是否在旋转以及旋转的方向,从而一方面方便发动机的启动,另一方面保障地勤人员的安全。而出于观察螺旋桨是否在转动这个目的,还有的飞机在螺旋桨的尖部涂上了颜色,这样当螺旋桨开始转动的时候就更加一目了然了。
↑螺旋桨尖端的色块也是为了判断是否在转动↑
当然,还有另一种不太靠谱的说法,就是有一些美国飞行员相信,德国人之所以在螺旋桨位置涂上蚊香状的图案,是为了让敌人觉得头晕眼花,从而在空战中占据优势。当然,这种说法的可信性小编没有找到资料来佐证。
总结
总而言之,飞机发动机中央的那盘蚊香,最开始的、也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让地勤人员了解,这台发动机是否在转动,从而保障地勤人员的人身安全。
只是后来日本的全日航空公司发明了一种仿照眼睛的图案,认为这种图案可以防止鸟类接近发动机,所以才会有一个“鹰眼”的误传,实际上鹰眼只是指wobbly ball这一种图案,而且这种做法到底能不能防止鸟撞还是存疑的。
当然,现在这个图案还有更多的作用,比如说做广告,像下图的这个图案,实际上不是一个螺旋形,而是一个变体的字母“G”,这台发动机是GE公司生产的,这个图案就兼具了做广告的功能。
↑GE发动机中央的字母“G”↑
原标题:《发动机进气整流罩上的图案,为啥设计成一个“蚊香”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