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产品和品牌升级是独立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关键,“线控”有望成为未来转向系统的主流|中国汽车报

产品和品牌升级是独立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关键,“线控”有望成为未来转向系统的主流|中国汽车报

随着国内汽车行业自主技术实力的提高,国内自主汽车线控转向系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不断自主创新,自主转向系统品牌有望加速“超车”。

近日,中信证券研究院发布了题为《自动驾驶加速,智能车时代来临》的深度研究报告。强调转向系统作为最重要的执行部件,也是维护自动驾驶安全性的重要命题,将实现从“助力”到“智能”的第二次革命。汽车自动化改造系统也是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几项苹果专利之一。

记者了解到,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随着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汽车转向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业内人士指出,线控转向将成为未来转向系统的主流,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应积极抢占制高点,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影响力。

转向系统被潮流所取代

转向系统作为汽车底盘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决定汽车主动安全性的关键部件。记者了解到,根据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汽车转向系统可分为机械转向系统(MS)和动力转向系统(PS)。其中,助力转向系统是由动力操纵的转向系统,它从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发展到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转向系统的发展反映了驾驶员对车辆控制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以看出,随着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每一代人都更加省力,更加舒适,更容易操作。

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航空汽车工业总公司高级专员周闪亮表示,之前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是主力,后来转向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节能。

记者了解到,传统的动力转向系统通常是液压的,体积庞大,占用空间。该系统还使用泵、软管和控制阀等部件。系统设计的复杂性也会增加车辆的制造成本。此外,传统的动力转向系统通常需要大量的动力来维持其运行,这将消耗更多的动力。

“随着三级油耗限值标准的实施,汽车企业从各个方面采取了节能措施。根据计划,从第三阶段油耗限值标准过渡到第四阶段后,车辆油耗将降低15%。当然,功耗越低越好。这是汽车公司大规模开发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重要原因。”周闪亮说。

大多数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由发动机提供动力。因此,车辆油耗会有所增加。液压系统管路结构复杂,控制油的阀门数量大,车辆转向系统容易出现问题,后期维护成本会显著增加。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结构简单,重量轻,仅依靠电机辅助车轮转向系统,便于维护。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电机只在需要转向时提供助力,不转向时不提供助力。这种控制可以显著降低车辆的燃料消耗。

记者了解到,目前,所有企业都在推出新的转向系统产品,

据悉,借助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重型卡车和轻型商用车的驾驶员可以节省油耗,并获得车道保持辅助、侧风补偿和拖车辅助等高级功能。例如,特斯拉的新动力转向系统使用更少的部件。除了更加紧凑和高效,该系统还包括几个故障保护装置,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独立企业应该开拓市场

周闪亮告诉记者:“我们原来的转向系统是机械转向系统。后来开始搞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后来搞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大方向的发展是沿着国际路线,基本不走弯路。”

他还提到,从全球市场结构和国内市场结构来看,中国的独立系统型企业仍处于追赶阶段。具体来说,全球转向系统的市场结构已经基本固定,转向系统的“大佬”包括博世、Nexter等企业。国内市场结构也基本确定。记者了解到,在中国,德国车使用博世转向系统,美国车使用Nexter转向系统,很多自主品牌的低端车型使用国内自主企业的转向系统。

在中国市场,NSK、Nexteer、博世、捷泰格特等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80%,几乎处于垄断地位,牢牢把握奢侈品和合资品牌汽车企业的供应渠道,而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不足20%。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EPS系统起步较晚,面临着系统供应体系经验不足、标准有待升级等一系列问题。

根据《2017年至2022年中国汽车转向系统市场分析预测及前景趋势报告》,来自国内动力转向系统供应商,客户匹配。

来说,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当前仍占主导地位。自主转向系统企业的配套客户主要集中在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和商用车企业,合资汽车企业仅能成为其第二位或更次级的供应商。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EPS的总销量约993万件,其中自主品牌EPS的销量约为176万件,占比达17.7%;2015年全国EPS总销量约1207万件,自主品牌销量约229万件,占比达19%。

周世宁认为,当前国内几家自主汽车转向系统企业还是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从全球来讲,转向系统的市场格局已经很成熟了。对于国内的市场格局来讲,自主品牌需要突围。比如,易力达、豫北等企业需要不断往上走,不断做大做强。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是做品牌升级、产品升级,不然抗风险的能力会越来越小。随着产品技术进步、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以及EPS渗透率同步提升,自主品牌EPS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升。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占率提升以及自主转向系统供应商的产品技术、性能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未来竞争格局或将调整。

抢占制高点是关键

记者发现,转向系统的发展与当下汽车产业变革有着紧密关联。今后,自动驾驶汽车对转向系统的控制将更精确、可靠性更高。原先的转向系统已经满足不了这些要求,线控转向技术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线控转向是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路径跟踪与避障避险必要的关键技术,其性能直接影响主动安全与驾乘体验。

线控转向系统为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自主转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且线控转向系统被认为是实现高级自动驾驶的关键部件之一。线控转向系统具有很多优点,包括线控转向技术由于可实现驾驶员操作和车辆运动的解耦、可提高紧急情况下转向操作正确性和驾驶员安全性、采用电机控制直接驱动实现车辆转向,更容易与车辆其他主动安全控制子系统进行通讯和集成控制。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智能驾驶时代将更为侧重开发软件层面的高级功能,包括车道保持、主动转向、自动泊车、车道偏离预警、自动避让、高速道路自动跟踪等。这就意味着,转向系统将实现从“助力”向“智能”升级,行业的技术壁垒也将进一步提高。当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正逐渐取代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据统计,中国HPS系统向EPS系统的转换已经完成80%左右市场空间,而且将会有更多的汽车将配装EPS转向系统。EPS的技术和冗余要求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L4级阶段,线控形式(steer by wire)的EPS将有望成为主流。

随着线控转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件将被电机和线控技术取代。在未来自动驾驶车辆上,转向柱、刹车踏板和加速踏板等部件都不会再被保留。方向盘和转向轮之间是通过线控连接,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液力或机械连接。

周世宁告诉记者,现在国内几家做转向系统的企业,基本都在往线控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制高点,如果跟不上,自动驾驶方面可能就会落后。企业都在发展,一是为了节能,二是为了自动驾驶。“周世宁感慨地说,转向系统企业务必跟上行业发展速度。选择权在整车企业那里,必须有自己的优势。

当前,国内EPS市场排名靠前的供应商博世、日本精工、采埃孚和耐世特等企业凭借其长期积累的先发优势,基本上都是线控形式转向系统的重要参与者。不过,随着国内自主品牌技术实力提升,中国本土的线控转向技术企业也呈异军突起之势,转向系统领域自主品牌有望凭借持续自主创新实现加速“超车”。

之前,我国自主转向系统企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为智能驾驶打造转向系统的产品。浙江世宝就与驭势科技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合作,打造智能驾驶方案平台,为驭势科技提供可定制的产品级的智能转向系统解决方案。

本土企业向着智能化突围

蜂巢智能转向总经理王朝久表示,汽车的智能化革命体现在驾乘体验的智能化和安全系数最大化,而实现自动驾驶安全要靠作为执行机构的制动和转向系统的智能化,最后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记者了解到,蜂巢智能转向作为本土快速成长的转向系统智能化“先锋”,已经实现完全自研L2级L2+级DP-EPS系统量产数十万台,瞄准自动驾驶前瞻领域的多冗余L3级智能转向系统及L4级线控转向系统等也将陆续实现量产。蜂巢研发团队已经打造出L3至L4级自动驾驶完整线控底盘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形成从研发、生产到车型应用量产的完整闭环,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突破线控底盘技术壁垒并大规模量产的本土企业之一。

其实,线控形式的发展与EPS一脉相承,其所用到的关键部件在EPS中一样有应用,其系统相对于EPS需要有冗余功能。线控形式改善驾驶特性并增强了操控性,且具备舒适性好、响应速度快、安全性高、与车道保持辅助等辅助驾驶功能更好配合的优点。线控转向还能够很好地满足汽车智能化对车辆转向系统在控制精确度、可靠性等方面的更高要求。

大陆集团和耐世特的合资企业CNXMotion将开发一种新的制动转向(Brake-to-Steer)技术,用于自动驾驶车辆或配备ADAS的车辆。 耐世特高级副总裁、执行董事、首席技术官兼首席战略官Robin Milavec表示:“传统转向控制是管理车辆的横向控制。新型转向系统可以通过制动,帮助其进行横向控制。当与其他高级转向系统相结合时,新型转向系统可增加额外的冗余层,进一步加强安全保护。”

中信证券分析认为,当前EPS的平均单价为1500元人民币,行业渗透率在69%左右;未来智能汽车发展,对EPS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增加转向手感模拟单元、增加执行机构冗余和增加软件代码等,将会推动转向系统单车价值量的提升。

中信证券还预测,假设到2025年,EPS的单车价值量为2000元,渗透率达到92%,那么,根据汽车整车研究机构对国内和全球汽车产量的一致预测,预计2025年其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566亿元,其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以上,5年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1%,市场空间广阔。

收藏

举报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