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国品牌日,以“中国品牌,共享世界;以“汇聚双循环,引领新消费”为主题的2021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开幕。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化的先行者,爱知汽车将爱知U5“青花瓷”版和MR混合现实体验系统带到江西展区,成为现场焦点。特别是爱知U5“青花瓷”版创新性地融入了中国特色的青花瓷元素,既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新技术、新形象,也展示了中国品牌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
以全球化为路径,助力国际国内双循环
这个中国品牌日是“中国品牌,世界共享;以“汇聚双循环,引领新消费”为主题,旨在引导中国品牌转型升级,推动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爱知汽车自成立以来,确立了国际化发展道路,坚持国内和国际市场同步推进。既有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链聚合的优势,又有全球化前瞻性布局的优势,具备与国外成熟汽车品牌竞争的实力。
爱知汽车以高国际标准,建成了德国4.0超级智能工厂。从R&D和设计到制造,一直遵循中欧双重标准,成为首家跨过欧盟超高进入门槛的中国品牌。爱知U5也是中国第一款获得欧盟整车型认证的纯电动SUV。
目前,爱知汽车已先后登陆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丹麦、以色列等重要市场,并进一步向北欧扩张,未来将覆盖东欧、北欧、南欧等更多国家。今年一季度,爱知汽车出口达到1056辆(通关),超过2020年出口总量。最新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前两个月还将实现1000辆以上的出口量,为实现每年10000辆的出口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帮助品牌从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化的先锋走向领先地位。
在海外市场高速扩张的同时,爱知汽车与欧洲电子产品零售巨头欧陆(Euronics)和德国领先的快速汽车维修连锁企业A.T.U服务商等优质合作伙伴携手合作,在市场、渠道和服务方面做出了努力。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欧版底盘调整,超大的内饰空间,丰富的智能配置,正好弥补了欧洲市场大型家用电动车的差距,实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形象和口碑的双重升级。
在创新突破的推动下,我们将继续增强核心竞争力
走出去成功的背后,爱知汽车以“创新突破”为理念,不断培育技术和产品的硬核力量。截至4月底,爱知专利申请量达到971件,月专利申请量位居造车新势力前三。其打造的“AI-TECH Smart akg”技术品牌涵盖智能网络连接、自动驾驶、轻量化车身、动力系统等多个领域,融合了三明治结构电池组、精细化电池管理系统、钢顶铝结构体等前沿技术。代表电动汽车未来发展趋势的MAS平台正在向2.0版本演进,将为用户创造低能耗、高品质的汽车体验。
技术领域的创新正逐步应用于产品应用。爱知U5,爱知第一款智能纯电动SUV,超长轴距2.8m,续航503km。配备360全球感知、AI智能语音交互系统、APA自动泊车系统、AI-Pilot智能驾驶系统。它使用军用级2000兆帕热成型钢制造了一个八环笼体st
此次亮相的爱知U5“青花瓷”版创新性地采用青花瓷元素,将传统美学与现代造型完美融合。绿色釉面砖身搭配由古韵图案组成的钴蓝色线条画,极其简约的流体设计,精致优雅。喜欢景德镇青花瓷;前排座椅嵌有青花福海风格刺绣,寓意富贵吉祥;齿轮旋钮采用江西废瓷在专利技术生产中换成陶瓷,镶嵌镀金图案,既强化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特色,又传达了低碳环保的理念。
"http://dfzximg01.dftoutiao.com/news/20210511/20210511114903_d41d8cd98f00b204e9800998ecf8427e_5.png">爱驰MR混合现实体验技术是爱驰汽车在智能化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其与头显相配合,可精准抓取叠加场景,呈现更稳定、完全的直观视野。现场不少观众尝鲜了该系统,并在其帮助下,将爱驰U5与虚拟车模相组合,感受了“1+3”自定义选装模式带来的定制化购车体验。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引领新能源汽车新消费
在持续修炼内力,加速海外市场拓展的同时,爱驰汽车以用户为中心,探索出销服分离、线上线下相融合、存量资源整合的新零售模式,并在全国核心城市建立起肩负品牌宣传、与用户深度互动、销售、跨界合作和文化传播等功能的爱驰线下体验店,把消费场景拓展到核心商圈、CBD等用户熟悉的环境当中,为用户持续带去便捷、有趣的体验享受。
不仅是渠道建设,爱驰汽车从销售、研发、制造、服务、用户运营等全链条都围绕用户来构造,其坚持“销售直面用户”“渠道直面用户”“服务直面用户”,并借助智能交互平台、利用存量资源、革新运营模式与建立数字化流程等手段,与用户建立“爱驰-客户”的新型链接,为用户带来公正、透明、平等的全新消费体验,引领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新风潮。
站在中国品牌日这一国际化舞台上,爱驰汽车面向全球用户,展示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高智造水准和硬核技术实力,未来,爱驰将继续以全球化为路径、以创新突破为驱动、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引领中国新能源汽车新消费,助力国际、国内双循环,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