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110.9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占80%。
和销量一样,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诉也日益增多。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和广州、深圳消费者委员会共收到近900起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诉。
据悉,投诉涉及国内外十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投诉内容涉及销售、价格、质量、宣传、服务等多个方面。
今天,中国消费者协会微信官方账号发布《新能源汽车投诉增长!买车前这四点建议你知道吗?》消费提示。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增强消费者依法维权意识,减少和避免消费者纠纷,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向消费者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消费提示》。具体如下:
1、明确出行需求定位,合理选择车辆配置
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前,应明确需求定位,充分考虑车辆续航里程是否满足自身出行需求和使用场景,明确住宅小区是否适合安装私人充电桩,以及所在城市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的配置。不要盲目跟风,以免买车后续航里程不足或充电不方便带来麻烦。
消费者在购买二手新能源汽车时,应注意“残值率”这一指标来评价汽车的性价比,并结合同品牌二手车的销售情况购买高性价比的二手车。
2.掌握新车的技术特点,注意车辆的安全
商品安全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新能源汽车在行驶模式、控制系统、运行设计等方面都与传统燃油汽车有很大不同,如“动能回收系统”、“智能辅助驾驶”,使得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在行驶和运行上有一定的区别。
由于电机驱动的特点,新能源汽车起步和加速可能更快,对驾驶员的要求可能更高。消费者在购买前应加强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特性的研究,提前掌握驾驶新能源汽车需要注意的细节,有亲身驾驶的最佳体验。
同时,消费者更应该关注同车型或同品牌车辆的用户口碑,慎重选择经常出现消费纠纷、售后服务态度差、故障频发甚至严重事故的新能源汽车。
3.重要信息写入合同,仔细检查后可以取车
在选车过程中,消费者应要求经营者对车辆进行真实、全面的介绍,并了解更多重要信息,如配置、功能、充电标准、电池寿命、维修保养、额外充电项目、取车时间、退款协议等。
根据要求,上述信息应与销售人员的宣传承诺一起写入合同。对于不明确的条款,要主动提问,以免被销售人员忽悠。如遇捆绑车险、收取不合理费用等商业行为,勇敢说“不”。
消费者在取车时,应仔细检查经营者提供的车辆是否符合合同约定,车身是否有明显划痕,并检查车辆的各项手续。如果发现车辆有不一致或问题,应及时向现场操作人员报告,要求更换车辆或拒绝取车。
4.正确使用和维护,依法合理维权
消费者在日常使用车辆时,应定期检查和维护车辆的线路和电池,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维修或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