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智能交通升级从一个小镇的出行演变为城市的数字化综合治理

近日,高德地图副总裁董振宁在“2021互联网城市交通管理创新论坛”上透露,经过三年的发展和经验,高德地图智能交通实现了整个技术体系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的全新立体升级。数据库中的交通大数据被处理成可用的信息流并不断沉淀,通过实现“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细管理、细致服务”,每天为1亿多用户提供优质的综合出行服务。

“高德式”城市交通管理“四精”能力的实现

什么是「精准感知」?由高德地图和阿里巴巴云联合打造的全息数字道路网,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了“精准感知”服务。全息数字道路网具有全覆盖、高精度、全天候和连续性的特点。基于全息数字道路网,可以实现二维和三维一体化地图可视化、关键车辆准确识别、事件推送、交通安全隐患处置。

实现“精准感知”后,如何实现“精准分析”?针对传统的交通拥堵综合治理难以诊断交通拥堵原因、治理措施迭代缓慢的问题,高德地图在《明镜》上开发并推出了智能城市交通评估、诊断和分析的SaaS服务系统,使管理者能够在数秒内实现“精准分析”。

早在2018年,高德地图就先后推出了智能锥斗、事故车箱、事故三角等一系列物联网产品,智能交通物联网平台的发布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基础,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安全提醒、运营统计和事件分析。而帮助城市交通管理“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细管理”,最终将为市民提供“细致服务”。

从小镇旅行到城市数字化治理

杭州滨江区是杭州主城区唯一一个无限区域。辖区内的“互联网之城”是阿里巴巴、网易、华为等大量互联网企业的聚集地,但随之而来的是市民出行的热点和封锁点。2019年高峰期,该地区拥堵指数居主城区第二位,是杭州市道路拥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一个通勤需求强烈的互联网小镇,在一年内完成了出行演化,大数据的应用贯穿于综合交通管理之中。通过高德城市交通“评估、诊断、治疗”分析系统,诊断报告出现在纸面上,为管理者直接触及“拥堵焦点”提供诊断依据。

拥堵延误指数高峰时段较高,低谷时段较低,是典型的“通勤引起的拥堵”,是系统自动诊断的拥堵特征。

然后重点对“农民工去滨江”进行详细分析,整个地区去滨江区工作的人口比例高达51.6%;滨江区通勤比例仅为27.4%,不到30%,说明滨江区以商务区和办公区为主;但是滨江跨区居住的21%的人都在工作,这意味着滨江的职业和居住分布严重不平衡。

从通勤路径来看,早高峰时段的主要通勤路径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道路,而晚高峰时段的道路主要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有明显的通勤潮现象,溯源功能可以在起止点找到拥堵的源头,并标记提示。

通勤出行方式也是影响城市交通状况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系统出行结构和比例的扫描,得出该区域出行方式以机动车为主,占比高达37.6%,停车问题突出;而公交和地铁的比例相对较低,只有28.5%,公交出行时间与汽车出行时间之比为2.31。有一些

杭州交警、住建部和高德地图等企业立即开始综合治理,并结合交通流量的潮汐特性,新增3对全可变数字潮汐车道。通过对实时交通数据的感知和城市大脑停车数据的协作,实现可变单向道路和可变转弯车道的智能关闭

启,拥堵延时指数下降达15%至30%,从而实现道路资源动态利用最大化。

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滨江大队副大队长马绍旺表示:“数据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和手段,除了公交、拥堵、道路等方面的治理,我们还有很多突破,比如线上执法中心的建立、网约车定点停放的整体规划、外卖小哥驿站甚至城市的美化和绿化等等,以治理目标倒逼制度改革,滨江试验区走出了重要一步。”

数据显示,互联网小镇高峰拥堵指数下降11%,事故警情下降32%。同时公交专线公交客流量突破4万人次。违停车辆从每天最多1000辆下降至最低18辆,一座互联网小镇的“交通出行进化”由此完成。

目前,这套“评诊治系统”首批支持全国23个城市开展一体化治堵。董振宁表示,未来高德地图智慧交通将助力实现一座城市的出行“进化”,在不远的将来,城市交通分析效率将提升超90%,一线执勤交警每天可少跑30分钟,二次事故发生率降低超20%,城市上班族可每天多睡十分钟。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